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内在要求。思政课不是简单的政治宣传和空洞的价值说教,要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材语言转化成教学语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进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
思政课不是“形式课”,更不是“教条课”。思政课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千篇一律。思政课的内容“骨架”需要因时而变,就要在教学内容的选取、设计、制作上下功夫,打破固有党报党刊的资源束缚,破解思政教育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问题,让身边的人、物、事成为思政教学内容的重要一部分。
地方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生态、艺术、民俗、传统、习惯等,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文化、汉水文化等。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核心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探索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一、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地方文化代表着一个地区的精神与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分,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优渥的资源,在当前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思政课具有明确的现实指向与深切的人文关怀,讲道理不能太抽象化、教条化,而是要鲜活生动,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地方文化具有现实性、具体性、生动性的特征,比如,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为: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保合太和、天人合一、重人贵生、诚信向善。再如,汉水文化的精神特质包括:首创首发、敢为人先;兼容并包、有容乃大;公而忘私、牺牲奉献;太和博爱、厚德载物;注重孝道、道德至上。如果将其蕴含的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成分进行淬炼,面对现代语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找到与思政课的契合点,通过案例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专题研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增进民族认同。高校是多元文化价值观传播和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西方文化思潮的渗透对高校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西方文化宣传的“个人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腐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削弱了大学生对中国主流文化的情感认同,加深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归属危机。思政课是培养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与形形色色社会思潮作斗争的任务,防止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消极文化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坚定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地方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教育素材,是生动而鲜活的思政课素材。要努力向大学生讲好地方文化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历史典故、爱国事迹等,使大学生在聆听地方文化故事的过程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精神洗礼、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更让大学生懂得,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各民族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凝聚起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文化主体权利意识,提升大学生文化辨识力、判断力。
发挥思政树人功效,培育塑造时代新人。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之计。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人才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在校大学生是地方引才留才的重要群体,能够吸引更多的在地学子投身于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关乎着人才战略实施效果的成败。高校正是专门培养不同专业、多种类型的人才的重要阵地,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能为地方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大学生要在大学所在的城市度过刚刚成年的数年时光,大学所在的城市对其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是大学生的第二故乡。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使大学生加深对所在城市的了解,从而愿意留在这座城市。
二、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坚持文化育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更好地推动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从多个维度和进路入手,以提高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铸魂育人基石。首先,推动地方文化学习常态化、制度化。经常举办地方文化学习读书班、专题讲座等,坚持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相结合,不断增强思政教师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掌握能力。其次,加强地方文化研究的学术支持。深入开展地方“历史名人活化工程”、“历史文化活化工程”、“文化名人口述史”等课题招标,专项发布“地方文化研究”的社科思想库课题,大力支持思政教师开展相关研究,积极撰写学术文章和出版著作。最后,切实发挥好兼职教师的重要作用。聘请市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文旅局等部门的地方文史专家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通过“文化大礼堂”“形势与政策课”等方式向学生讲授地方文化。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构筑多元育人格局。要调动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关键之处在于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学内容。第一,整体把握教学内容,提高融入的精准度。通过深入开展集体备课,明确地方文化在融入不同思政课程中的重点及方式,避免简单重复。比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虚拟仿真教学和现场参观教学为主,尤其是用好用活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对讲课堂和参与式教学为主,重在以学生视角去剖析地方文化的现实价值。“形势与政策”课以“文化大讲堂”和“文史专家进课堂”为主,重在普及、宣传地方文化。第二,开展丰富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举办地方文化演讲比赛、诗词大赛、歌曲大赛、情景剧、文艺表演、辩论赛等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地方文化的主动性和热情。第三,加强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通过“微课”“慕课”“电子书”等线上资源,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学习模式。
强化实践育人成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显然只重视理论的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坚持把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起来。一是充分利用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指导学生围绕着地方历史文化、地方非遗文化、地方数字文化产业、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等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并进行全校评比表彰。二是定期组织学生到纪念馆、文化馆等参观学习,并积极搭建实践教学基地。三是依托思政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开展“三个一工程”的第二课堂,也即:读一本马恩经典著作、看一部时事政论片和拍一部有哲理的微视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开展“我心中的思政课”微视频创作。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讲,讲解地方文化的当代价值。(谢超 彭若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