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8日,河南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联合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师生以“探源中医药文化、共话传承创新”为主题,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跨校研学交流活动,更有来自中亚等地区的留学生代表参与其中。双方师生与国际学子从校史长廊到文化集市,从临床一线到产业园区,共同解锁中医药发展的“河南密码”——这场跨越校际与国界的研学,既是对中医药守护人民健康独特价值的实践探寻,也为留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助力健康理念国际传播搭建了生动平台。
两校师生在河南中医药大学门口合影
观三馆品校史医脉,溯源中医药传承根基。7月8日上午,武汉大学师生首先走进河南中医药大学校园,在讲解员引导下参观校史馆、医史馆与人体展览馆。校史馆内,河南中医药大学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与学科建设成果徐徐展开,从初创时的艰辛探索到如今的特色发展,让参观者深切感受到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坚守与突破;医史馆里,从《黄帝内经》竹简复制品到明清时期的针灸铜人,从河南本地出土的古代医药文物到现代中药研发成果,时间跨度与技术演进交织,勾勒出中医药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脉络;人体展览馆通过数字化模型与实体标本结合,直观呈现人体结构与中医“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理念的内在关联,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
武汉大学走进河南中医药大学校史馆、医史馆与人体展览馆
两校师生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书院)合影
逛集市亲身体验感受中医药生活智慧。由中医学院(仲景书院)组织的“中医药文化集市”热闹开集,这场精心设计的活动汇聚了非遗技艺展示与趣味互动,成为中外学子交流体验的焦点。留学生们被漆画台前的本草纹样吸引,在执笔描摹中感受药材形态与艺术表达的融合;推拿体验区里,他们在专业师生的指导下尝试经络按压,亲身感受中医调理的奇妙;中外学子结对协作,或共同捶制艾草养生锤,在反复捶打中体会草药与布囊的结合之道,或围坐一起穿针引线缝制驱疫香囊,碾药、配材、封口的过程中,欢声笑语与草药清香交织。集市中,金箔贴画摊位以精巧工艺再现《本草纲目》中的经典药材图谱,细节处尽显传统技艺与医药典籍的碰撞;“中药猜猜看”游戏前,大家对着陌生的药材标本热烈讨论,而中医药拼图则让抽象的经络走向、药材分类变得直观可感。投壶区更是人气高涨——古礼游戏与中药知识问答相结合,参与者需先答出“黄芪的功效”“生姜的药性”等问题才能投掷,箭矢落壶的清脆声响与答对题目的欢呼交织,让传统智慧在轻松竞技中焕发新生。
武汉大学师生体验中医药文化市集
探临床访产业园,见证中医药创新实践。午后,研学团队转至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龙子湖院区。在康复治疗部,医护人员现场演示针灸、推拿、蜡疗等中医特色康复技术,介绍其在中风后遗症、颈肩腰腿痛等病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中医特色疗法中心内,“三伏贴”“督灸”等时令疗法的展示,让师生们对中医“治未病”理念有了更具体的认识。“中医不仅是古老的智慧,更在当下临床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武汉大学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在观摩后坦言,此次见闻打破了他对中医药的刻板印象。
两校师生走进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龙子湖院区
行程最后一站,师生们来到河南张仲景大药房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化生产车间,从中药材的净选、切片到提取、制剂,全流程的质量管控体系与现代化设备让人眼前一亮;在产品展示区,从经典名方制剂到中药养生茶饮、草本护肤品,传统药材的多元应用场景展现了中医药产业的创新活力。企业负责人介绍,依托河南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与仲景文化IP,公司正探索“文化+产业+健康”的发展路径,让中医药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两校师生共同参观河南张仲景大药房股份有限公司
“中原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这次研学让我们看到了传承的厚度与创新的力度。”武汉大学带队老师表示,河南在中医药文化保护、临床应用与产业发展中的实践,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鲜活案例。河南中医药大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期待以此次交流为起点,推动两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深化联动,共同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李琪、宋俐萱、李波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