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工业工程职院“红韵燎原”团队以“赣鄱文化行”为主题开启了一场陶瓷文化研学之旅。从江西省博物馆的文物溯源到陶瓷工坊的泥火淬炼,青年学子们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以“观摩+实践+创新”的立体化模式,探寻千年瓷都的文化密码,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传承答卷。
溯源:博物馆里触摸历史温度
学子们走进江西省博物馆陶瓷专题展厅。漫步在充满浓厚历史气息的陶瓷专厅,驻足于一件件镇馆之宝前,元代青花釉里红瓷仓的典雅造型,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盘的钴料晕染,展现着大明王朝的恢弘气度。这些珍品让青年学子们屏息凝神,课本上的图片是平面的,但亲眼看到这些历经沧桑的瓷器,仿佛能听见匠人拉坯时的呼吸声,感受到窑火淬炼的温度。将文物纹样与历史背景对应,千年瓷脉逐渐清晰,让学子们直观领略到中国上下五千年“道法自然”的审美智慧。
传承:指尖泥火中续写新篇
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实践团来到陶瓷文化体验馆。在手艺人的指导下,青年学子们围坐在拉坯机前。泥团在掌心旋转,有人因用力不均将陶泥甩出工作台;有人屏息凝神,竟真将泥团塑成圆润的罐形。
彩绘环节,学子们各展所长创意迸发,有人将现代涂鸦与传统纹样结合,创作出“科技+传统”的跨界,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素坯,才真正懂得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深意,更承载着我们对文化传承的责任。
思辨:知行合一赓续文化薪火
手工制瓷的意义何在?流水线生产的规整茶具,手工拉坯的变形花瓶。前者完美无瑕,后者却藏着匠人的心跳,文化传承需要的不是复制,而是让传统技艺在当代语境下获得新生。这次实践不是简单的看与做,而是构建“文化认知-技艺体验-价值认同”的闭环,当年轻人开始用创新思维解构传统,文化传承就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江西工业工程职院“红韵燎原”团队学子们自主创作的瓷器,既是文化传承的见证,更是青年责任的印记,手中的作品或许稚嫩,却如同一粒粒文化种子,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在中华大地上长出新的文化绿洲,青年一辈必将成为赣鄱文化的传播者与创新者,以青春之名,续写千年窑火不熄的传奇。(王文卓 胡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