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纱窗洒进广西南宁市文岭诊所的中西医诊室,吴天龙医生正俯身搭着患者的脉,指尖在寸关尺间轻移,目光却始终落在患者脸上。“您这舌苔厚腻,最近是不是总吃油腻的?大便黏马桶吗?”他的声音温和却带着洞察力,三言两语便让患者放下拘谨,打开话匣。这位扎根基层十余年的全科医师,用中西医结合的独特诊疗方式为周边居民守护健康,用无数个深夜坚守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吴天龙医生正在浏览书籍
从“治亲戚”到“治众人”,一颗医心的成长印记
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吴天龙,第一份“正式”诊疗经历竟来自亲戚的介绍——一位辗转多家医院、因顽固性皮炎反复发作而崩溃的患者。“当时患者浑身红斑脱屑,看了西医抹药膏,看了中医喝苦药,都只能缓解半个月。”吴天龙回忆,他翻遍实习时记录的200多页笔记,结合患者舌苔、脉象的体察,突然想起导师提过的“血热血瘀兼表虚”的特殊证型。“我大胆用了中药汤剂,其中运用中药材特性进行加减。”两周后,患者带着锦旗上门:“皮疹没了,痒也轻了,这病十几年头回见好!”
这场“初战”不仅让亲戚们口口相传“小吴医生靠谱”,更让吴天龙坚定了“做一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医生的信念。“基层患者看病不容易,要么嫌大医院麻烦,要么怕花钱,我多琢磨一分,他们就少跑十里路。”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成了他15年行医的准则。
吴天龙医生为患者配伍中药方剂
吴天龙的“中西医小综合”诊室日常
在文岭社区,吴天龙的诊室像个“小综合科”,墙上挂着《小儿家庭用药指南》,抽屉里备着儿童专用穴位贴,药柜里既有麻黄、桂枝等传统药材,也有青霉素v钾片等西药。“中医西医不是对手,是战友。”他说,“比如小儿腺样体肥大,家长怕手术,我就用中药汤剂治疗通窍化痰,再加上生理盐水雾化;积食的孩子,我教家长捏脊手法,再开消食方,比单纯喂药管用多了。”
最让社区居民津津乐道的,是去年冬天那位“手麻工人”的故事。42岁的王师傅是附近工地的搬运工,左手麻木半年,连拧螺丝都费劲。吴天龙仔细触诊他左肩,按压三角肌中段时,王师傅“哎呦”一声,再让他做外展上举动作,肩部活动明显受限。“这是肩关节周围肌肉长期劳损导致的卡压。”吴天龙解释,说着他取出银针,在肩井、肩髃等穴位处快速进针,捻转提插间,王师傅皱着的眉头渐渐松开:“肩背热乎乎的,压着的那块石头好像轻了!”三天后复诊,王师傅攥着吴天龙的手直晃:“手不麻了!手不麻了!谢谢吴医生!”
是“诊所”也是“家门”,一颗暖心的守望情怀
在华润置地江南中心小区,“有健康问题找吴医生”成了居民的“条件反射”。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半夜接到“孩子发烧”“老人心慌”的电话是常事;每周三下午,他雷打不动在小区广场摆“健康摊”,免费测血压、教八段锦;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干脆背着药箱上门——78岁的张奶奶独居,他每月都去家里扎针灸、调药膳,“比我亲儿子还贴心”。
“基层医生的战场不在手术室,在楼道里、树荫下、百姓的饭桌上。”吴天龙说。谈及未来,被居民称为“活百科”的吴医生仍有“本领恐慌”。“我想学更多现代医学技术,比如儿童过敏的精准检测;还想把中医外治法做得更规范,让更多年轻父母信任。”他说,“基层医生要像棵老榕树——根扎得深,才能给更多人遮风挡雨。”
暮色中的小区,吴天龙背着药箱走在回家路上。路过健身区,几个刚跳完广场舞的阿姨喊住他:“吴医生,明天来我家喝绿豆汤不?”他笑着应下,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在这条走了15年的路上,他用“多学一点”的钻劲、“多跑一步”的热心、“多想一层”的细心,诠释着基层医生最朴素的模样——不是悬壶济世的“大侠”,而是百姓身边“靠得住的医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