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生源于2025年8月5日发布中期业绩公告,上半年实现经营收入2.589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1.8%;毛利1.776亿元,同比上升2.4%,毛利率提升至68.6%。公司拥有人应占全面收益总额达1240万元,同比增长45.9%,归母净利润1240.2万元,同比增幅达58.74%。董事会宣布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15港元,反映现金流状况改善,货币资金较上期末增加20.48%。业绩增长主要源于线上电商渠道的强劲表现,尤其是抖音、快手等新零售平台的直播营销及会员私域运营策略,抵消了传统线下渠道的阶段性压力。
当前,碧生源的技术转化与渠道创新形成协同效应。线上电商通过“四茶+药品+新品”三条业务线统筹运营,2025年三八节单场直播GMV突破2000万元,会员私域复购率提升至34%。线下渠道则优化批号管理,严格执行“近期先出”原则,避免效期损耗。产品结构上,以奥利司他为核心的减肥药品收入同比增长15.0%至9440万元,而传统常润茶、常菁茶、纤纤茶、清源茶及润元茶“五茶”收入基本稳定,显示业务重心向高增长品类转移。研发战略仍聚焦三大方向,产学研融合、合规性维护及知识产权转化。
首先在产学研领域,碧生源以科技部“中医药现代化专项”为科研载体,联合北京工商大学研究团队,对旗下核心产品常润茶与常菁茶展开深度功效机制研究。针对常润茶,研究团队通过动物实验模型与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分析技术,系统验证了该产品通过饮食干预降低结直肠黑变病风险的潜在作用。在安全性优化层面,研究聚焦蒽醌类物质(如番泻苷A、B及大黄酸)的剂量控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团队量化了不同加水量与浸泡次数下蒽醌类物质的溶出规律,证实加水量与蒽醌溶出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这一发现被转化为产品使用指南,建议消费者通过增加水量稀释蒽醌浓度,在保障通便功效的同时减少长期使用可能引发的肠黏膜损伤风险,为争议性成分的应用提供科学解决方案。
而对常菁茶的研究则拓展至肝健康领域。小鼠实验表明,该产品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效果。其核心成分绿茶多酚、绞股蓝皂苷及山楂黄酮可协同抑制酒精代谢产生的自由基,降低肝脏氧化应激水平,同时调节脂质代谢关键酶(如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减少肝脏脂肪变性。这一结果推动常菁茶从单一体重管理功能向“体重-肝健康”双效辅助升级,为产品线拓展提供数据支撑。上述研究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将传统茶剂的“经验性应用”转化为“量化科学指导”。
其次,保健食品批件维护成为碧生源应对监管趋严的核心工作。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保健新规,碧生源公司完成纤纤茶、润元茶两款核心产品的延续注册申报,重点调整产品标签、技术要求和保健功能标识。补充原料薄层鉴别研究以强化溯源可靠性,同时优化质量指标控制体系,确保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保健食品》(GB 16740-2014)等法规要求。批件维护不仅保障产品合规上市“零中断”,亦为后续功能宣称提供科学背书。生产环节同步强化供应链管理,对原料供应商实施资质审查与批批检验制度,建立从农业源头到加工的全链条追溯系统,确保药食同源中药材的安全性。
第三是在深化知识产权布局方面。研发部门2025年上半年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其中一项涉及含灵芝孢子粉枸杞茯苓的护肝组合物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2211085552),该专利直接支撑新品“碧生源牌灵芝枸杞茯苓茶”的技术落地。通过市场调研与小规模试产结合,碧生源将专利成果快速转化为商业化产品,例如基于植物活性成分提取技术开发的护肝茶,针对老年人群肝健康需求设计配方,契合老龄化社会催生的保健茶市场扩容趋势。
据统计,我国保健茶市场规模预计超千亿元,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1.1%,中青年亚健康问题加剧进一步推动需求多元化。碧生源以专利为矛、批件为盾、产学研为引擎的战略闭环,正推动传统保健茶企向科技型健康方案提供商转型。
图:碧生源牌常润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