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从天津市宁河区到甘肃榆中,1200公里的距离,虽有跨越千山万水的地理屏障,因为东西部协作政策的牵引,蔓生出昂然不绝的生机,更蕴藏了诸多山海同心的故事。2022年,时任宁河区大北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的尚志良积极响应号召,报名赴甘肃榆中县挂职。从蓟运河畔到黄河之滨,从鱼米之乡到高原夏菜的沃野,他和同期挂职的援甘干部们共同开启了一段为期三年的“向西之行”。
跨越两千海拔的 “双向奔赴”
“头回上高原,走路都喘粗气。”回忆起 2022 年初到榆中的情景,尚志良的语气里带着几分憨笑。从海拔不足5米的蓟运河沿岸,到平均海拔1800米的黄土高原,不仅是地理的跨越,更是挑战的开始。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尚志良没有退缩,而是迅速融入当地,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倾听民声。这既是一次地理位置的跨越,也是从熟悉到陌生、从平原到高原的心灵洗礼。
他很快发现,制约当地发展的不只是海拔,更是观念与技术的鸿沟。“得把东部的‘活水’引过来。”带着这股子韧劲,他成了推动两地产业技术交流的“联络员”——这边对接宁河区的农业专家,那边跑遍榆中的沟沟壑壑,硬是在高原上蹚出了一条产业协作之路。
产业活水浇开 “高原金薯”
在榆中县新营村南山脚下,一道崭新的灌溉渠如银链般蜿蜒。“以前靠天吃饭,现在水直接到地头!”村民们对着身后的千亩旱田感慨。这项总投资220万元的南山提灌二期工程,正是尚志良多番调研跑细了腿促成的项目。从勘测设计到施工验收,他亲力亲为,硬是看着荒坡变成了良田。这项工程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村民的灌溉难题,确保了一千亩旱地的正常灌溉,为新营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解决了旱地用水问题,如何让农民们有更好的收入,成了萦绕在尚志良脑海里的新问题。南山的土壤特质和气候、温度等条件,让他联想到了老家宁河颇受欢迎的“红薯”产业。他积极对接宁河区农发集团,最终选定了宁河区岳龙镇的“红瑶甘薯”和近年来很受欢迎的“榴莲蜜红薯”两个薯类品种,并联系到了北京企业定向收购,“订单式种植”让农民的付出劳有所得。去年春耕,“榴莲蜜红薯”在试验田喜获丰收,亩产达到6000到8000斤,收购价每斤1.5元,算下来每亩纯收入能有4000元。如今,这片试验田正筹划扩建成红薯种植园区,弥补榆中县农业结构中薯类产业的空缺。“要让榆中也有自己的‘红薯名片’,”尚志良信心满怀。
科技育种赋能“百合新生”
兰州百合作为国内唯一的食药同源的甜百合,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榆中县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宜百合生长,使得百合种植得以发展壮大,正逐渐成为榆中县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传统的百合种植方式存在种球退化、种植周期长、病虫害多发、产量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了百合产业进一步发展。尚志良了解到百合种育面临的技术困难后,积极对接宁榆两地科技部门,通过协作资金与先进技术双投入,推动实施兰州百合脱毒种球立体快繁实验室项目建设,提升兰州百合的产量与品质。如今,实验室年生产能力达200万粒优质百合种子,有效满足了200亩商品百合的种源需求,通过科技赋能,百合产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山海情长留,振兴路更宽
眼下,尚志良的挂职期已满,但他留下的“礼物”随处可见:提灌渠里哗哗流淌的黄河水,红薯地里即将丰收的金疙瘩,实验室里不断更新的百合种植数据…… 他是宁榆东西部协作的参与者,是乡村振兴事业的奋斗者,更是榆中县变迁发展的见证者。
“挂职不是过客,是把根扎在这里。”站在榆中县的山梁上,尚志良望着远方的沟壑,语气坚定。正如蓟运河与黄河虽远隔千里,却因东西协作的浪潮奔涌相连,尚志良以满腔热忱和务实行动付诸三年时光,把热爱与汗水播撒在陇原大地,也让“山与海”的故事有了最鲜活的注脚。如今,榆中的乡村振兴路上,正有更多宁河挂职干部们接过接力棒,让协作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中宏网特约作者王敏报道 图文/由主办方提供)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