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研究报告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研究报告 >
  • 正文

中俄关系迈向新的征程

2024-05-27 11:34:41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俄关系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于1949年10月2日建立外交关系。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时间承认俄罗斯联邦为苏联的合法继承国,并重申愿在平等、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中俄关系。2001年7月16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当前俄中关系奠定了法律和实践基础。在当今社会中俄关系被各方正式定义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意味着,两国的关系不断提升。中俄关系遵循两国国家利益,秉持永久睦邻友好精神,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中俄发展是双边背景和挑战

  中俄领导人保持良好的往来。1996年以来中俄两国政府建立了首脑定期(年度)会晤机制,外交机构负责人层面保持频繁接触,中国全国人大与俄罗斯联邦委员会、俄国家杜马共同建立了新的中俄议会合作委员会。中俄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已会晤四十多次。普京曾二十二次访华或来华出席国际活动。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九次访问俄罗斯。

  中俄对国际问题的态度有极大的一致性。中俄两国在联合国及安理会、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各种多边平台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互动。中俄两国在现代世界秩序根本问题和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一致或接近。两国在此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合作。

  双边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俄经贸合作和相互投资。自201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俄联邦最大的贸易伙伴。俄中两国领导人制定了将两国贸易额翻一番的目标,如今已经超期完成了任务,2023年两国的经贸额为2401亿美元。中国是俄罗斯经济的最大投资者之一。中俄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的投资组合包括79个重要且有前景的项目,已公布的投资总额超过1650亿美元,如在矿产开采和加工、工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等领域。俄罗斯也是中国市场最大的燃料出口国之一。

  人文合作是保持新时代双边合作永不停顿的亮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决定,在2024-2025年举办“中俄文化年”。双方在教育领域合作可谓是不断加速,2024年4月17日至21日,中国教育部部长怀进鹏率团访问俄罗斯。在俄期间,怀进鹏分别会见俄罗斯科学和高等教育部部长法利科夫、教育部部长克拉夫佐夫,参访莫斯科国立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和圣彼得堡国家信息技术、机械学与光学大学,并与法利科夫签署了部际合作备忘录,双方就推动中俄联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职业教育、数字教育等领域合作进行深入探讨,达成系列共识。中俄在2019年互派的留学生已超过9万人,如今莫斯科国立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在深圳组建的联合大学,现已有2500多名学生在那里学习。有理由相信,中俄的人文交流对增进相互理解、弘扬睦邻友好传统、赓续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夯实双边关系社会基础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双方愿共同努力,积极拓展两国人文合作,提升合作水平,扩大合作成果。

普京总统第五次任期首访中国的成果

  今年是中俄建交75周年。在四分之三个世纪的历程中,中俄关系历经风雨,历久弥坚。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两国关系定位持续提升,合作内涵日益丰富,中俄关系已经成为新型国际关系和相邻大国关系的典范。普京总统的此次访华是两国关系的升华。这也是普京总统在五月刚刚开始他的第五次总统任期的首次出访,其代表团阵容强大,双方签署了大量的合作协议及发展双边关系的宏伟设想。

  双方签署了近万字的联合声明,根据此次两国联合声明的内容,可以看出文件里面光“合作”两个字,就出现了130次。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经济文化等合作,至少有如下几个亮点:

  第一,地区合作,远东开发成为亮点。中俄务实合作是促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共同繁荣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地方合作和边境合作上,双方可扩大两国间全面交流。地区合作当中,双方都希望能够让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实现战略对接,能够开发远东地区和振兴东北地区,这就需要双方进一步打通战略大通道,加强交通运输的互联互通。据报道:黑瞎子岛交通条件优越,双方分别建设了上岛大桥并实现通车,其中中方大桥2012年竣工通车,位于抚远市黑瞎子岛镇与建黑高速直接连接,俄方大桥与远东最大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相连,黑瞎子岛陆路口岸实现通关,行车30公里内即可到达俄罗斯哈巴洛夫斯克。笔者认为,黑瞎子岛开发后,我国抚远地区的区位优势和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同时黑龙江省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会得到带动。中俄在远东建设国际物流点及合作开发电力电网、农业、林业、矿产等方面有了全新的合作蓝图。实际上,这条战略大通道也是一条经济走廊,双方相互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地缘经济优势,才能进一步推动远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务实性和战略性合作。

  第二,中俄朝合作提上议程。图们江出海口问题未来将得以解决。众所周知,吉林省距大海其实非常近,但却没有出海口,只能望大海兴叹。这次联合声明中指出,(中俄)双方将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就中国船只经图们江下游出海航行事宜开展建设性对话。有舆论认为,对于中俄来说,开发图们江是一次双赢的合作。中国可以通过图们江出海口,缩短前往日本、欧洲的货运航程,降低成本;而俄罗斯则可以在中国的帮助下,对远东地区进行充分开发,同时中国投资也会大量涌入,对当地经济发展形成极大刺激。未来三方对图门江的开发、联合管理将为区域性多边合作奠定基础。

  第三、一起打通北极航道。有评论指出,北极航道又叫做北方海路,该航道经过俄罗斯北部海域,是一条横贯北极地区,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水上通道,与传统的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相比,该航道不仅可以使中俄绕开美国及其盟友的干扰和限制,同时也能显著缩短中俄海上货运的时间和成本,如今中俄贸易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单凭地面铁路及公路运输的局限性不断扩大,而中俄提出重点开发,对于两国来说是开启新世界的“钥匙”,此举将大大缩短东西方距离,正成为世界新的黄金水道。在联合声明中,中俄将成立北极航道合作分委会,“推动将北极航道打造成为重要的国际运输走廊”。这条航道,将可能改变未来世界的航运格局。

推进中俄的展望和热点

  第一,扩大双方的进出口贸易,提升质的飞跃。在过去13年中中国一直占据着俄联邦主要商业伙伴的地位,2023年俄罗斯在中国商业伙伴排名中上升至第四位。俄罗斯对华主要出口产品是矿产品、木材及纸浆和纸制品、金属及其制品、食品和农业原材料等。在俄罗斯进口结构中主要是机械、设备和车辆、化工产品、纺织品和鞋类、金属及其制品等。目前90%以上的双边支付为本国货币。

  第二,中俄农业领域的合作具有战略意义。2023年俄罗斯农产品对华供应量增长53%,达到创纪录的76亿美元。中俄农业合作企业的实力日趋增强,两国农产品贸易持续增长,呈现出宽领域、多层次、广支点的良好态势。在新时代构建中俄农业合作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双方通过磋商出台务实有效的措施,积极解决农业合作领域的实际困难,加强优势互补,深化农业合作,共同提升双方现代农业建设水平。未来双边将围绕不断提高中俄农业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和综合竞争力展开合作。以及加强中俄劳务管理合作,合理放宽劳务配额限制等展开合作。

  第三,中俄能源合作一直是双边合作的压舱石。首条通过俄罗斯“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管道于2019年底开始运作。双方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年设计产能380亿立方米。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国。2023年底俄罗斯对华石油供应量增加24%,达到10702.4万吨。

  第四,俄中两国在核工业领域开展积极合作。在俄罗斯的参与下,中国建造了田湾核电站的四台发电机组和一座实验快中子核反应堆CEFR。两国正在实施一个带有快中子反应堆CFR-600的动力装置项目。2019年6月俄罗斯原子能集团公司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签署了辽宁省徐大堡核电站三、四号机组建设合同。这些将是拥有VVER-1200反应堆的第3代以上系统。2021年5月19日中国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开始建设新核电机组。田湾核电厂新机组计划于2026年至2027年投产运营。

  第五,旅游合作提升双方的人文情怀。2019年双方互访的人数达到400万,三年的新冠疫情阻扰了旅游往来,2023年2月6日起中国恢复赴俄罗斯出境旅游。2月20日俄中两国恢复了因新冠疫情而暂停的团体旅游免签协议。截至2023年底俄中旅游总规模约为120万人,预计今年将达到200万人。

  总之,中俄合作的前景伟大,合作的梯度将不断升高。(作者:李立凡,中国国际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国际交流部主任)

编辑:王镜榕
审核:蔡旭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