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研究报告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研究报告 >
  • 正文

发挥货币政策结构优化作用,为科技创新、促进消费、养老领域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2025-02-17 10:08:05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货币政策坚持支持性的立场,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对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提出,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调整优化政策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总体看,《报告》的核心表述与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保持一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金融资源投入将聚焦科技创新、促进消费、养老等领域。《报告》指出,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优化工具体系,持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的金融支持力度。《报告》中的专栏文章《构建养老金融发展长效机制》提出,下阶段,要持续加大养老金融资源投入,加快构建养老金融长效机制,有效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

  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报告》指出,强化科技金融支持。2024年4月,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年末金融机构与企业(项目)累计签约贷款金额超过9000亿元,有力支持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已到期退出的科技创新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存量资金继续发挥作用,年末余额分别为685亿元、1292亿元。

  加大促进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扩大内需提升至重点工作首位,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报告》进一步强调,持续提升消费金融政策质效。加大消费重点领域需求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支持力度,指导金融机构完善内部机制,提升对汽车、家电、家居、文旅体育等领域的金融服务能力。2024年末,全国住户消费贷款余额(不含个人住房)21.0万亿元,比年初新增1.2万亿元。目前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已经完成,惠及超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每年减少借款人房贷利息支出1500亿元,有力支持稳定市场信心,促进扩大消费和投资。

  稳步推进养老金融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养老金融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一是养老金体系不断完善。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持续推进,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提质扩面,金融机构积极建立专属组织机构、搭建专业化数字服务平台,认真做好企业年金、养老金托管等服务。个人养老金制度稳妥实施,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产品不断丰富,金融机构累计推出个人养老金产品超过900款。二是再贷款引导加大养老信贷投放。2022年设立400亿元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向5个试点省份普惠养老服务机构发放优惠贷款,2024年4月,延长政策实施期限至年末,将试点范围拓展至全国,并将公益性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和老年产品制造纳入支持范围,撬动投放养老产业贷款超千亿元。三是养老金融服务产品谱系日渐完善。养老金融产品创新稳妥推进,养老理财产品、特定养老储蓄、商业养老金等产品试点有序开展,养老目标基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稳步推广,逐步构建起风险收益差别化特征明显的养老金融服务产品谱系,满足不同群体养老资产储备的保值增值需求。

  货币政策展望。《报告》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注重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支持扩大内需、稳定预期、激发活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东尧,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24XNN005]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镜榕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