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承载着多方面重要的历史使命,对高校毕业生群体、教育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要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已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绝对主体的形势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旨在通过全链条服务的优化,解决就业难题。在培养供给方面,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使毕业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更符合岗位要求。就业指导上,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服务,帮助毕业生了解职业发展路径,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求职招聘环节,整合资源,建设更多的区域性、行业性就业市场,搭建更广阔、更精准的供需对接平台。帮扶援助则聚焦困难毕业生群体,如脱贫家庭、低保家庭等,为他们提供求职补贴、就业能力培训等暖心服务。监测评价能够及时掌握就业市场动态和毕业生就业状况,为政策调整和服务优化提供依据。通过这些举措,开发出更多适合毕业生的岗位,实现人岗相适,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让高校毕业生能够在合适的岗位上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
二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意见》以产业端人才需求和就业端评价反馈为指引,为三者的良性循环搭建了桥梁。从教育角度看,优化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促使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分类特色发展,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专业设置的同质化。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让高校的学科专业与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对接,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这不仅能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也能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而科技的发展又能为教育提供新的教学手段和研究方向,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创新平台。人才在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又反过来推动教育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三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良好局面。
三要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成为制约就业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一边是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边是企业招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亟待解决。《意见》通过科学的手段,推进人才需求数据共享归集,建设人才需求数据库,对人才供需关系进行前瞻性分析。定期发布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为高校调整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明确的方向。高校可以根据清单,减少或停办一些就业前景不佳的专业,增加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和培养力度,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要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业指导与服务是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的重要环节。《意见》提出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将其列为高校必修课,打造国家规划教材和示范课程,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水平。通过系统的生涯教育,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而健全就业实习与见习制度,推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实习,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了解职场环境和企业文化。强化实习责任保险保障,解除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后顾之忧,使实习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这些举措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平稳过渡。
五要支持重点领域和基层就业。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基层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支撑,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意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这些领域就业创业,通过实施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支持校企联合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领域和基层输送更多专业对口、能力突出的人才。畅通高校毕业生流动渠道,实施重点领域和基层就业专项计划,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如给予一定的补贴、优惠政策等,增强这些领域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高校毕业生在重点领域和基层发挥专业优势,不仅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也能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也缓解了大城市和热门行业的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
六要创新就业监测与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就业监测与评价体系,是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整就业政策、提升就业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意见》提出创新就业质量评价工具,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就业质量、职业发展等情况。推进就业风险分级预警和分类施策,对于可能出现的就业风险提前预警,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如对就业困难专业和地区进行重点帮扶,对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就业评价结果的使用,将其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和学科建设评估的重要因素,促使高校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就业为导向,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七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意见》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通过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在各个领域的人才需求。这些人才投身于科技创新,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入企业,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扎根基层,能够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校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作者:杨宜勇,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