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陆海新通道是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新的出海骨干通道,纵向上衔接“一带一路”两大轴线,横向实现与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耦合,是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枢纽。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西部陆海新通道明确定位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保障中欧班列稳定畅通运行,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时期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于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强化供应链韧性,重塑区域产业格局,赋能绿色转型,驱动区域协调,推动西部地区全面开放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短板基础设施建设,破解“硬联通”瓶颈
构建多层级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铁路网络建设方面,需持续强化铁路骨干线路的运输能力,打通缺失路段的同时扩能改造设施老旧路段,加密中西部铁路干线网。公路网络建设遵循“主通道+支线补充”原则提升各省的公路覆盖率,加密快速物流通道网,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轴、国省干线为支撑的运输体系;推进跨境公路修建,以提高跨境运输能级和效率。水运系统着力打造“江海联运”新格局,优化港口功能定位,提升深水航道和深水泊位比例,加密国际海运航线网络。同步推进多式联运网络建设,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技术标准衔接与作业流程协同,解决多式联运“通而不畅”的问题。例如,加快建设精河-霍尔果斯铁路复线等项目,同步完善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口岸多式联运体系,构建立体交通网。
强化枢纽节点复合功能。构建“枢纽集群—枢纽城市—枢纽节点”的三级体系,优化枢纽布局,提高枢纽与产业融合度,重点提升重庆、成都、南宁等核心枢纽的要素集聚能力。推进传统交通枢纽向“物流+商贸+信息”复合型枢纽转型,加强陆港、空港、内河港的设施共享与业务联动。完善枢纽集疏运体系,建设专用货运通道、优化枢纽内部交通组织,实现枢纽节点与干线网络的高效衔接。推进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效衔接,加速提升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辐射能级,强化与东部沿海港口协同联动,加快构建现代化国际物流运输体系。
推进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运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全通道基础设施状态实时监测,建设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不仅能够打通交通、海关、商务等部门数据壁垒,还有助于发展智能调度系统,从而优化运力配置。围绕口岸设施设备智能化建设、口岸运行管理数字化建设、智慧口岸数字底座建设等方面,推进东兴、龙邦、霍尔果斯等口岸设施智慧化改造,实现跨境物流单证数字化、查验自动化,缩短货物通关时间。
二、提升通道物流服务能力,打通“软联通”障碍
全面提升通道运行效率,开展跨境规则对接。加快打造更加便利化、智能化、国际化的一流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跨境物流单证全程无纸化;推广“数字关务”,通过预申报、智能归类等功能缩短清关时间。深化中越、中老、中哈等跨境规则协同,推动海运、铁路运输及管理标准互认,协调货物班列与航线调度,进一步扩大AEO互认范围。强化数字化赋能,应用物联网实时监控通道货物状态,构建AI智能调度系统,既有利于建立跨境集装箱共享调拨体系,完善还箱点网络,解决空箱周转效率低的问题,还能够优化运力配置。
推动通道优服降费,实行“放管服”改革。在北部湾港、东兴等重点口岸推行收费清单公示制度,明确港口作业费、通关服务费等收费标准。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实施海铁联运班列铁路运价动态下浮、跨境电商物流企业税收优惠,扩大陆路启运港退税政策范围。简化物流企业行政审批流程,推行“一网通办”,建立跨境贸易便利化联合评估机制。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放宽外资物流企业准入,引入国际头部物流运营商提升服务标准。建立跨境争议快速响应机制,提供通关、税务、法律一站式咨询服务。
发展特色物流,扩展增值服务。深入推进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发展冷链物流:建设“东盟—西部”双向通道,在南宁、重庆等地配套跨境冷链追溯系统,在新疆试点“冷链班列+公路短驳”运输模式,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跨境电商物流:以“跨境电商+海外仓”为重点发展方向,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海外仓布局,提升海外布局辐射能力;国际快递物流:加密中欧班列与东盟航线衔接班次,发挥喀什等国际邮件互换局对于发展跨境电商物流的重要作用。发展“物流+金融”服务,试点运费保理等产品。建设智慧物流平台,集成贸易数据与信用评价,为企业提供市场分析、风险预警等增值服务。
三、培育产业生态,实现“通道经济”跃升
以通道经济带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与园区整合,实现产业集聚效应。立足西部各省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依托通道运输链,构建“物流链—供应链—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经济走廊。整合沿线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平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飞地园区”“临港产业园区”“跨境特色产业园”等载体,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例如,广西可依托港口枢纽打造面向东盟的供应链中心,重庆、四川可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深化产业链分工,新疆可着力打造新能源、煤化工产业集群。同时,通过制定差异化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全球优质企业参与通道经济带建设。
深化产业链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以中国—东盟博览会、RCEP机制为平台,深化与东盟、中亚国家在农业加工、数字经济、新能源等领域的上下游产业链合作,共建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例如,打造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喀什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培育光伏硅基、纺织机械等适铁适港产业集群。加快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完善跨境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为外资和跨境项目落地提供保障。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联合沿线地区制定物流与产业绿色发展政策,推广新能源运输工具、智能物流技术。创新绿色金融支持机制,建立跨境绿色项目库,优先支持碳中和园区、清洁能源枢纽等项目建设,在贵州等枢纽城市试点“零碳物流园区”,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碳排放监测与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传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低碳化协同发展,在产业规划中嵌入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绿色通道+绿色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范式。
强化区域协同与产业梯度转移,增强产业链韧性。以向海经济为引领,统筹港口城市、通道枢纽与县域乡村发展。利用通道运输成本优势,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转移,在成渝、北部湾等地区建设跨区域产业链。例如,在广西钦州港布局临港石化产业园,承接东部炼化产能;在贵州建设数据中心集群,与东部数字产业形成互补。通过跨区域产业协作,构建更具弹性和竞争力的供应链网络。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打破行政壁垒
完善区域协同机制,打破行政壁垒与资源分散困局。强化“13+2”省际合作机制,统筹规划通道沿线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分工协作及政策协同,可通过省部际联席会议协调铁路、海关、金融等领域规则,推动内陆与边境口岸物流无缝对接。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部湾城市群等区域合作为抓手,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鼓励与东部省份联合开发临港产业园,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分工体系。
深化制度型开放,构建国际化规则衔接体系。对标RCEP、CPTPP等国际高标准规则,完善西部地区市场准入、跨境数据流动等制度,吸引外资和跨国企业落地。借鉴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经验,与东盟国家共建跨国联合协调理事会,推动通关流程、物流标准互认。创新跨境合作机制,探索跨境供应链金融、税收优惠等政策。优化民营企业“走出去”支持政策,扩大财政贴息范围,降低企业跨境投资风险。
健全风险防控与安全保障体系,提升通道韧性。针对地缘政治、供应链中断等风险,需构建“全链条防控+弹性响应”机制。建立社会风险评估与预警平台,联合沿线国家制定风险共担协议,分摊自然灾害、政治动荡等导致的损失。推动西部省份建设“备份工业体系”,增强关键产业的本地化替代能力,减少对外依赖。强化企业抗风险能力,要求参与通道建设的企业完善现代管理制度,提升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此外,加强数字技术深度赋能,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时监控物流节点,实现风险快速响应。
优化政策激励机制,激发多元主体活力。出台差异化财税支持政策,对在跨境合作、产业集聚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专项奖励,激发地方积极性。优化营商环境,针对企业落户,推行“一站式”审批服务,对新落户的物流、制造类等企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奖励、财税激励、租金补贴及人才引进专项补助、用地指标倾斜,设立陆海新通道产业基金,定向支持重点领域投资。(作者:和军,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新疆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援疆院长;王文杰,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