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同比增长5.3%,较上年全年提高0.3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较高景气区间。流通作为衔接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关键环节,在供需平衡调节中起到枢纽作用。促进交通物流提质增效,有利于加快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切实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奠定提质增效的设施基础。构建“极核-组群-组团”的综合枢纽体系。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极核”为核心,串联20个国际性枢纽城市和80个全国性枢纽城市,形成“极核辐射、组群联动、组团互补”的立体网络。推进枢纽集群与产业带、城市群深度融合,重点建设国家级综合货运枢纽港站,推动港口、铁路货运站、公路货运站向现代物流枢纽站转型,实现货物“一站集散、全网通达”。优化枢纽布局与线网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强化枢纽间的干线通道连接与支线网络覆盖,提升跨区域物流中转效率。打通多式联运衔接转运的“最后一公里”。统一空铁水公等运输方式的标准与流程,建设智能换装枢纽,优化集装箱“一单制”“一箱制”全程运输模式。推广货物运输“船铁直转”等高效衔接模式,推进标准化托盘、集装箱循环共用系统,减少货物换装损耗。完善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实现提单、运单、舱单等数据互联互通,缩短口岸通关时间,降低中转环节隐性成本。依托综合枢纽推动交通物流与产业融合。围绕交通综合枢纽布局保税区、分拨中心及高附加值产业园区,吸引电商、轻加工、商贸等企业集聚,形成“枢纽引流-产业增值-物流反哺”的有序循环。推动临空经济区、临港经济区与物流枢纽联动发展,实现“前港后厂”“前站后仓”的模式运营,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
加快物流运输数智化转型步伐,助力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促进交通物流设施数智化改造升级。逐步实现在物流园区、港口、高速公路等场景全面推广5G、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技术的应用,升级仓储管理系统和智能调度系统,实现货物状态实时监控与动态路径优化。推动传统物流园区向智慧枢纽转型,建设和投入智能月台、无人智慧闸口、自动分拣机器人等设施设备,提升仓储配送效率。推广数字孪生技术在港口、机场的应用,构建虚拟仿真系统,助力优化资源调度与应急响应能力。加强数智化运输工具研发应用推广。加快氢能重卡、无人驾驶卡车、智能挂车等装备的产业化,建立“研发-测试-推广”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新装备在干线物流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推广无人驾驶车辆在矿区、港口等封闭场景的试点应用,探索无人机在复杂山地的“空中走廊”服务模式。支持智能运输系统与交通管理平台对接,实现交通流量预测、自适应调度与避障,降低空驶率与拥堵风险。推动物流信息数据整合与开放互联。搭建国家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打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数据壁垒,探索“数据可用不可见”的信息脱敏计算模式,实现跨系统、跨区域的信息共享。推广区块链技术在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中的应用,确保提单、报关单、物流单的全程可追溯与防篡改。推动物流企业接入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生产、库存、运输数据的实时交互,优化供需匹配。
加大物流企业的要素供给支持,激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整合资源,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打造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扶持企业深耕冷链、跨境、危化品等细分领域,形成“巨头领军、中小协同”的产业梯队。推动物流企业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拓展商贸、金融等增值服务,构建“物流+产业+金融”生态圈。加大交通物流企业减税降费支持力度。探索试点智能装备购置纳入加计扣除、定向奖补鼓励多式联运、绿色运输等物流模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物流运输企业发展。创新“运费贷”等金融产品,鼓励有条件地区设立物流产业基金,缓解企业融资压力。推广物流信用评价体系,依托大数据评估企业风险,降低企业获取贷款支持的成本。(作者:曹祖文,系重庆现代开放型经济研究院研究咨询部副部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