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鹤滩的绿电点亮万家灯火,到“村村通”的路网唤醒沉睡山乡,中国基建以人民为笔、山河为卷,书写着超越钢筋水泥的文明史诗。
初心如磐,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逻辑起点,从来不是资本利润的冰冷算计,而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的生动实践。中国基建坚守的是“服务发展、改善民生”的初心。一组数据印证其可持续性:2024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4.4%;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3.46万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1.6倍。若以西方标准衡量“回报率”,或许只见2200亿元的白鹤滩水电站总投资与12年工期,却不见其每年624亿千瓦时清洁电,少烧1968万吨煤,减碳5160万吨的生态账,更不见库区移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发展为导向,以百年为刻度——这正是中国基建超越“可回收性”质疑的底气。
共享发展,托举起亿万人民的幸福阶梯。基础设施的脉络延伸之处,即是发展成果的雨露润泽之地。地理鸿沟的弥合,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2024年即达464万公里,脱贫攻坚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山乡百姓“出门就上车、村口取快递”从愿景变为日常。民生成本的降低,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冷链物流体系让拉萨、乌鲁木齐的餐桌与沿海同步新鲜,“当日达”成为畅通经济血脉的标配。区域协调的深化,中西部基建投资增速超越东部,东西部发展差距在铁轨与电网的经纬交织中悄然收窄。
当新疆的果蔬48小时抵达上海,当5G信号覆盖青藏高原的牧区,基础设施已成为缩小发展落差、推进共同富裕的最强黏合剂。
技术跃迁,锻造大国重器的创新熔炉。基建工程不仅是混凝土的堆砌,更是技术创新的“练兵场”。白鹤滩水电站的百万千瓦水轮机组,水轮机效率达96.7%,四年来白鹤滩水电站累计开展科研项目近300项,提交专利申请近1100件,获得国内专利授权超742件,其中发明专利42件,获得国际专利2件;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技术,成就世界最长跨海通道的工程奇迹——这些“超级工程”的背后,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涅槃。
核心技术突破的轨迹清晰可见:智能建造,建筑业BIM技术渗透率超70%,3D打印桥梁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能源革命,特高压输电技术全球独步,44条通道织就“西电东送”电网,抵御17级台风、9级地震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守护能源安全;数字基建,5G基站超500万个,“东数西算”工程激活算力网络,杭州城市大脑使交通拥堵率下降20%。
“技术增活力,绿色添动力。”基建拉动的不只是GDP,更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质变。
文明基石,穿越发展周期的永恒锚点。基础设施的终极意义,在于为文明穿越颠簸提供“压舱石”。
安全韧性的屏障,2024年全国水库通过拦蓄洪水,减少淹没耕地1600多万亩、避免转移人口1100多万人次;深中通道、福建舰航母等百年寿命工程,构筑起抵御风险的“钢铁长城”;文明传承的载体,从大运河的千年水脉到“天宫”空间站的星辰征途,基础设施始终承载着中华文明对宇宙时空的探索渴望。今日的蒙河双堠水库、王瑶水库扩容工程,延续着“治国先治水”的文明基因;适度超前的远见,沈白高铁将沈阳至长白山旅程压缩至1.5小时,深圳平湖物流枢纽打造亚洲最大多式联运中心——这些布局非但不是“过度投资”,反而是把握战略窗口的关键落子。
“适度超前、不能过度超前”的原则,正是对“量力而行”与“未雨绸缪”辩证法的精准把握。当全国单日用电负荷突破14.67亿千瓦的历史峰值时,中国电网以“零重大事故”回应了质疑。
在山河经纬间镌刻文明新篇章。七十五载奋进,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辉煌成就,本质上是一场“发展为了谁”的生动回答:从白鹤滩的绿电点亮长三角的工厂,到“雪线邮路”的货车载着松茸飞出雅江,基础设施已化为山河大地上的无字丰碑。它记录着“人民至上”的初心,见证着技术创新的突围,承载着文明赓续的星火。
当未来史学家回望这个时代,定会铭记:正是这些跨越天堑的桥、贯通血脉的路、照亮未来的电,托举起一个古老文明走向复兴最坚实的底座!钢筋铁骨铸脊梁,万家灯火映初心。(作者:戴稳胜,中宏观察家、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