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依然脆弱,保护主义阴霾挥之不去,地缘政治冲突与绿色转型压力交织,全球增长动能呈现整体趋缓态势。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强化政策协同,精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并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托举了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本面。
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挑战,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来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当前巩固复苏基础的关键,在于破解内需不足这一核心结构性矛盾。消费意愿待提振、有效投资需激发、供需衔接存堵点等问题,制约着国内大循环潜力释放。亟须将宏观政策重心精准锚定“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系统思维打通制约内需释放的关键堵点,强化“有效需求牵引高水平供给、高水平供给创造有效需求”的良性互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强化宏观政策协同与精准度。一是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民生短板领域,保持必要支出强度。优化专项债券项目筛选与资金使用监管,提升资金效益,坚决杜绝低效无效投资;二是货币政策精准发力。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三是政策工具协同发力。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政策协调配合。精准运用税收杠杆,如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绿色智能家居普及、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消费税减免、所得税抵扣或购置补贴。
筑牢民生保障机制稳定消费预期。一是提升社会保障托底能力。动态调整“三条保障线”标准,确保保障水平与经济增长和物价变动相适应,提升保障精准度与透明度;二是健全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反映市场供求与企业效益的工资决定及正常增长机制,重点保障服务性岗位、一线产业工人等群体合理薪酬增长,增强居民收入稳定预期;三是减轻居民后顾之忧。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关键领域改革,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扩大普惠性托育、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实质性降低家庭在人力资本积累和风险防范方面的刚性支出压力,推动储蓄转化为有效消费需求。
创新消费金融优化消费环境。一是发展普惠型场景化消费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开发贴合消费场景(如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医疗、旅游等)、流程便捷、定价合理的普惠型信贷产品。对信用良好的消费者适度提升授信额度,实施差异化优惠利率;二是深耕县域乡村消费蓝海。结合“家电下乡”“绿色建材下乡”“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完善覆盖县乡村的消费信贷支持体系和高效物流售后网络。支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通道;三是破除抑制消费的制度障碍。系统梳理并科学调整抑制消费潜力的税费政策和行政性限制措施。审慎评估特定奢侈品消费税政策,优化汽车等大宗消费的购买管理方式(如指标配置、牌照限制等),营造鼓励消费的制度氛围。优化节假日促消费活动设计,提升消费体验。
培育新型消费引领需求升级。一是壮大新型消费业态。大力支持数字消费(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绿色消费(节能产品、二手商品流通)、健康消费(医疗康养、体育健身)、文化消费(国潮文创、文旅融合)和银发经济等增长点;二是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大数据“杀熟”等行为。健全商品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和全链条追溯体系,提升消费信心;三是倡导理性绿色消费文化。加强媒体引导,普及绿色低碳、简约适度、注重品质的消费理念。推动线上线下(OMO)深度融合,支持智慧商圈、智慧商店、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提升消费便利度和体验感。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夯实消费根基。一是优化初次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技术、知识、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二是强化再分配调节效能。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度。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强对高校毕业生、技能人才、进城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实施更积极的就业优先政策;三是发挥三次分配补充作用。完善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鼓励更多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回报社会。
优化有效投资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一是聚焦关键领域精准投入。政府投资应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构建(5G、算力网络、物联网)、城市更新改造、公共服务补短板提质(“一老一小”服务、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等,确保投资强度,提升投资效率;二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新机制,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有效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切实破除民间资本准入壁垒,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是统筹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投资项目选择需兼顾短期稳增长效应与中长期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需要,坚决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
站在时代交汇点上,当坚持以系统思维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在激活内需上深耕厚植,在产业升级上锐意突破,在畅通循环上扫除梗阻,加速政策矩阵形成同频共振、改革举措产生乘数效应,全国上下勠力同心,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筑基,共同做好这份时代答卷。(作者:涂永红,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教授;尹宗国,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