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系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深入理解黄土高原这一能源富集区的资源配置与发展瓶颈,离不开扎实的一线调研积淀。自2012年起,陕西师范大学方兰教授团队连续十多年扎根陕西榆林市开展田野调查,累计访问农户超千户,深入考察当地“以能补农,以工哺农”的发展逻辑,助力榆林市榆阳区成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2024年暑期,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区水-能源-粮食统筹发展”的课题,团队再访榆阳区296户农户,发现大田滴灌应用率高达49.6%,展现了榆林市近年来在推广旱作农业方面的巨大努力以及技术变革的澎湃力量。
2025年暑期,研究团队进一步将调研区域拓展至靖边县与米脂县,完成137户深度访谈,重点关注资源约束下农户决策与技术采纳的互动机制。在靖边县,风沙草滩区与白于山区人民与干旱抗争的坚韧令人动容。大田作物滴灌普及率高,滴灌玉米、马铃薯长势喜人,荞麦制种欣欣向荣;幼小的山楂树与海红果树也被滴灌管道精心呵护。基于多年积累的一手数据,团队构建起“资源-制度-行为”分析框架,并选取靖边县尔德井村与米脂县公共服务体系为典型案例,呈现黄土高原丘陵区乡村振兴的两种现实路径。
靖边样板:节水+产业双轮驱动走共富路。靖边虽水资源短缺,却凭借“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模式(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土工膜窖储水+膜下滴灌补水),将旱作农业发挥到极致,实现水资源的跨季调配与高效利用。尔德井村正是这一模式下的佼佼者。
走进尔德井村,宽阔整洁的道路、齐整的农家庭院与成片机械化农田映入眼帘。依托地势平缓、土地连片的优势,该村大力发展机械化种植与家庭养殖复合农业。村民普遍经营50亩以上耕地,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大幅提升土地产出效率;结合政府支持的防疫、饲料与技术指导,家家户户发展效益可观的家庭养羊产业。村民人均年收入6-7万元,部分家庭突破20万元,跻身全省前列。
更可贵的是村民内生的发展动力。多位村民表示“年轻人回来也能干成事”。一对来自白于山区的年轻移民夫妻,二人分别租地种植蔬菜与西瓜,奋发向上的家庭风貌令人钦佩。尔德井村诠释了“安居乐业”的深刻内涵——在党的惠民政策下,能源+土地实现了反哺人民,使其扎根乡土、尊严生活。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地方认同”,为黄土高原能源富集地区打造特色富裕乡村提供了范例。
米脂经验:服务赋能惠民生。与靖边不同,米脂县能源资源匮乏,地貌以丘陵沟壑为主。当地政府以精准化、常态化服务体系弥补资源短板,提升农民获得感。
针对“地广人稀、劳力老龄化”现状,县农业农村局系统性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政府统一调配农机,提供耕种收一体化服务,使偏远村庄的老年农户也能安心务农;免费发放关键农资并派遣农技员入户指导,推广滴灌节水技术,科学应对干旱挑战。
在民生领域,县政府将厕所改造纳入重点工程,免费为村民修建卫生厕所;部分乡镇设立老年人助餐点,实现“服务送上门”。同时,注重思想引导,通过文艺活动、乡村讲堂等方式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形成“干部引导、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米脂县实践证明,资源匮乏地区通过制度创新与贴心服务,同样能激发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
黄土高原乡村振兴之路,既需尔德井般立足禀赋、产业驱动的硬支撑,也离不开米脂式服务下沉、制度保障的软实力。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的协同交响,正在这片古老土地上谱写共同富裕的新乐章。(作者:方兰,陕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河研究中心主任;王阳阳,博士生。调研团队成员:方兰、杨耀峰、李秀清、王阳阳、郭晨阳、孙振凯、李璐平、杨怡静;研究团队特此感谢榆林市农业农村局、靖边县委县政府、米脂县政府为调研团队提供的大力支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