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中国金融体系加快开放和改革的重要阶段,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稳定宏观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深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强了与全球经济的联系与互动。从制度型开放的稳步推进,到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的快速扩展,中国金融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增强了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与此同时,国内金融体系也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通过精准的结构性金融工具,有效促进了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的发展,推动了资源配置的优化。本文将分析中国金融在国际化和结构优化方面的双重进展,探讨其如何通过高效的政策驱动与创新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并展望对未来金融开放和改革的深远影响。
由内而外:高水平金融开放走深走实,人民币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一是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双向开放格局全面形成。“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制度型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外资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国民待遇基本实现,QFII/RQFII机制不断完善,沪深港通持续扩容,ETF纳入互联互通成为制度性突破。REITs国际参与度逐步提高,金融市场法治化、透明化、公平化水平显著提升。截至2025年5月,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已迎来超过70个国家与地区的1169家国际投资者;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在岸债券规模达4.35万亿元人民币,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速约12%,国际配置吸引力持续提升。A股公司赴港上市趋势明显,反映出优质企业对全球资本认同的主动寻求,也折射出我国金融制度开放的底气与信心。总体看,资本市场“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推进,外资结构更加多元,市场深度与国际影响力同步跃升。二是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提速,支付体系全球影响力增强。以CIPS和SWIFT为基础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快速扩展,2025年6月,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人民币排名全球第六大最活跃货币的位置,占比2.88%。“十四五”末,人民币已成为新兴市场国家储备资产配置的重要选项,货币金融主权战略取得实质性成果。“十四五”期间,人民币被纳入SDR的权重上调至12.28%,展现其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上升。跨境支付系统CIPS参与者数量不断扩大,2025年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和跨境结算量显著增加,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中的使用更加普及,为构建多边清算体系提供支撑。这一由内而外的战略推进,使人民币逐步摆脱“资本账户封闭”带来的制度约束,迈向“可自由使用”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枢。
从点到面: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持续增强,结构性金融工具精细发力。一是“五篇大文章”撬动重点领域融资增量。截至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10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5月以来,随着一揽子货币政策逐步落地,利率“双降”政策释放出稳增长、强信心的重要信号。“五篇大文章”成为引导金融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的重要路径。二是居民与企业信贷需求结构分化,短期消费意愿有待修复。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降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6.4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收窄10.8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同比增长0.6%,体现按揭利率下行带动的住房信贷回暖。上半年,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等重点领域。说明政策资金主要投向基建、制造业等中长期项目,短期流动性融资相对疲弱。6月末,M1与M2增速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显示出企业资金活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这既需进一步强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反映出激活民间投资信心的重要性。(作者:霍伟东,封秋硕,辽宁大学经济学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4&ZD093]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