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研究报告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研究报告 >
  • 正文

加强科技创新,创造下一个五年辉煌

林学军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2025-07-29 15:38:10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十四五”规划很快就要收官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总和,超过世界经济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可谓是成就辉煌。在这个亮丽的成绩单中,科技对“十四五”的贡献巨大。一是科技创新推动内需的增长。过去4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而推动内需增长的动力来自智能手机、智能汽车、智能家居、AI智能眼镜、360全景运动相机等高新科技产品,这些产品创造了新需求,提高了消费的层次。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信息可以看出,2024年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落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二是科技创新加固了我国制造业的根基。“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三是科技创新让我国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近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稳定在30%左右。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的科技创新指数排名第11名。中国连续第2年拥有最多的创新集群,有26个创新集群进入全球前100个创新集群。深圳—香港—广州,还有北京和上海—苏州科技创新集群分列全球第2名、第3名和第5名。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有三大优势。一是市场规模巨大。我国有14亿多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另外,我国的5G电话用户数突破10亿,普及率超过71%,数字消费规模超6万亿元,形成全球最大的数字消费市场。为科技创新提供全球最大应用场景。二是基础设施完备。我国累计建成5G基站383.7万个,5G用户普及率超过60%。5G基站和手机在全球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三是人才储备丰富。目前,我国每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STEM)毕业生数量超过500万人,在全球领先。

  我国科技创新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研发投入中基础研究占比较低。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高位增长,2024年达249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例为6.91%,但与主要发达国家12%—23%的比例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且企业投入在我国基础研究总体投入中占比偏低。二是存在技术“卡脖子”的瓶颈。2020年,中国科学院将包括光刻机在内的35项“卡脖子”技术清单,作为科研任务清单。三是鼓励原创研究的科研环境有待优化。目前,具有国际影响力、能聚集国际顶尖科学家开展原创研究的科学中心较少;适应基础研究长期性、不确定性、探索性发展规律,有利于产出重大原创成果的考核评价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

  为实现“十五五”规划的良好开局,我国应当加强科技创新的资金和人才投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构建中国创新链,发挥举国创新体制优势,重点培育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努力创造下一个五年的经济辉煌。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的投入。“十四五”期间,我国增加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建议在下一个五年规划中,一是要根据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继续增加创新投入。二是要重点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以提高我国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的能力。三是要发展耐心资本,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广开渠道,为创新筹集资金。

  二是加速培育创新人才,引进创新人才。我国是全球的人才大国,我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但是,我国缺乏世界级的顶尖科技人才。因此,下个五年,我国要努力办好世界一流的高等学校,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同时利用各种机会,引进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来华科研、创业。

  三是构建中国的创新体系、创新链。创新是系统工程,首先必须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政府、企业、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分工合作。政府应该加强规划,提供科研的基础设施、科研公共平台。企业对市场机会高度敏感,是创新的主力军。我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十四五”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社会比重超过77%,体现企业创新的主体性。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强大的科研团队,是新知识、新理论的发源地,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先锋队。官产学三者结合才能形成创新的合力。其次是要打造中国创新链。我国幅员辽阔,各省市科研各具特色,应当充分发挥各省市的比较优势,避免重复建设及恶性竞争,根据创新目标,分工协作,争取最大的创新效益。

  四是充分利用我国的制度优势,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克“卡脖子”难题。国家通过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立项,提出工作目标,召集全国的科研力量集中攻关。如联盟攻关,成立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联盟,串联本行业有科研实力的大企业协作攻关,成果共享,降低研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

  五是培育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我国已经从科技跟跑、并跑发展到部分领跑,不少研发领域已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因此,下一个五年,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有突出的表现,以此为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再上新台阶。除了上述我国要增加创新的投入外,还要确定一些重点创新领域,如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以重大科技成果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动下一个五年的经济辉煌。(作者:林学军,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编辑:王镜榕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