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有利于推动各国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提供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发展潜力,弥合全球数字和智能鸿沟,促进人工智能向善普惠发展。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正以技术赋能的深度渗透重构产业生态。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开展“人工智能+”行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探索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新一代通用技术的赋能作用,通过数据驱动、算法创新和场景落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多种技术融合,促进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5G和6G等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更强大的技术合力,推动跨领域创新。例如,物联网提供海量数据,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5G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和设备互联,共同推动智能家居、智能城市等场景的发展。支持通用模型(大模型)提供通用的智能基础,专业模型(小模型)在特定领域和场景中发挥更精准的作用,重点支持企业训练金融风控、药物研发等垂直行业专业模型,推动大小模型协同发展,避免通用模型“大而不专”。
培育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新途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核心是“以用促研、以研带产”,形成“技术—场景—商业”正循环。我国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工程化能力,需要强化需求导向,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反向驱动科技创新。要建立“产业需求清单”机制,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定期发布人工智能产业需求,明确工业、医疗、农业等领域的核心痛点,设立“人工智能+产业”专项课题,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针对具体产业问题攻关。以产业需求倒逼人工智能企业优化技术供给,突破产业落地瓶颈,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重点领域建设人工智能示范工厂和试验区,推动技术快速迭代。支持企业发展产业级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人工智能产品。
推动人工智能开辟产业发展的新赛道。深度赋能新药研发、航空航天、生物育种等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加速催生未来产业新赛道。通过大模型、大数据和大算力等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精准匹配各参与者的创新需求,拓展未来产业的创新边界。推进人工智能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潜在场景的大规模应用示范,加速人工智能向自主规划飞行、遥感数据处理、生物制药等场景渗透,提升复杂环境下智能化能力。强化实验数据与行业知识协同,加速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研发进程,推动科学实验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打造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新生态。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要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新技术、新领域,要综合运用知识产权、财政税收、政府采购、设施开放等政策,打造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新生态。统筹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完善人工智能科研保障、职业支持和人才评价机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场景为牵引的精准对接模式,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制造业链长企业围绕“人工智能+”大规模开放应用场景。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作者:李锋,中宏观察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