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研究报告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研究报告 >
  • 正文

绿色金融赋能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成就与“十五五”展望

2025-07-30 11:40:57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十四五”时期,绿色金融在支持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系统总结绿色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科学研判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从框架建立走向系统完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从框架建立走向系统完善的关键阶段。五年来,我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不断完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国际合作深入推进,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市场规模全球领先,支持实体经济成效显著。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40.61万亿元,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均居全球首位。绿色债券市场同样表现亮眼,根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数据,2024年国内共发行各类绿色债券6814.33亿元,托管量2.09万亿元,同比增长5.57%,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之一。绿色金融资源投向了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交通等关键领域,有力支持了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产业的全球领跑。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我们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这一成就背后离不开绿色金融的强力支撑。

  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政策框架更加健全。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的建设方面,“十四五”期间,绿色金融相关标准不断完善。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实现了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的统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转型金融标准取得突破性进展,煤电、钢铁、建材、农业四个重点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已在20多个省市试用,截至2025年5月末,试点地区落地转型金融贷款约550亿元。这些标准为金融机构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清晰指引,有效防范了“洗绿”和“假转型”风险。

  地方创新活力迸发,区域特色日益凸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推进产品、服务创新,有力支持地方高质量发展。其他各地结合自身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探索出多样化的绿色金融实践模式。例如,近3年来,浙江绿色贷款年均增长39.7%、占全国比重10%左右;河北省推出“碳中和挂钩”贷款,将企业减排达标情况与贷款利率优惠挂钩;天津市建立全国首个融资租赁绿色评价机制,并落地全国首笔标准化绿色租赁业务。地方的创新不仅丰富了绿色金融实践,也为新质生产力的推进和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提供了支撑。

  国际合作深入推进,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绿色金融治理,推动国际标准互联互通。我国依托G20、NGFS、IPSF等国际多边平台,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产品等领域合作。《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GT)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24年11月,在第29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9)上,中国、欧盟和新加坡共同发布了《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为跨境绿色投融资提供了统一语言。同时,我国通过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吸引境外保险公司、主权基金、养老基金和ESG基金等为国内绿色项目提供投融资和技术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绿色金融的开放水平。

  二是形成绿色金融“中国方案”。“十四五”期间,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从初步建立,到体系完善,在顶层设计、产品创新、国际合作等多领域形成了“中国方案”,绿色金融已经成为中国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名片。

  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国家相关部委密集出台相关政策,通过顶层设计明确绿色金融发展方向。政策文件包括《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等,旨在明确宏观指导。在标准建设方面,既立足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了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标准框架。在标准指引下,金融机构也积极创新,转型债券、可持续挂钩贷款等创新产品实现落地。地方政府也依据实际,出台相关政策,为绿色金融发展赋能。例如,浙江制定绿色企业评价、低碳融资项目评价、企业ESG评价与信贷流程管理应用等省级金融团体标准15项,构建较为系统的绿色金融地方标准体系,确保以规则“引导绿”,同时,聚焦绿色制造、绿色产业、绿色城镇化、绿色生态和绿色设施建设,推动梳理绿色项目清单,引导金融机构配套“绿色项目贷”等专项金融支持。

  推动与转型金融的衔接。“十四五”期间,绿色金融有力地支持了绿色产业的发展,包括“新三样”,光伏、风电、电动车等新质生产力代表从规模、质量方面都实现了全球领先。针对高碳行业转型融资、中小企业绿色化改造等,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相衔接,采取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策略。例如,煤电、钢铁、建材、农业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也已经在20多个省市试用。同时,注重从信息披露、激励机制、能力建设、产品创新等方面系统推进。除推动高碳行业核心企业开展转型信息披露外,广东、上海、浙江等地也开展了中小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试点,通过金融手段推动中小企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

  持续深化国际合作。近年来,绿色金融已成为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作为负责任大国,我国不仅通过绿色金融发展推动国内高质量发展,也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金融国际标准的制定。在中国的倡议和推动下,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发布了《G20可持续金融的路线图》和《转型金融框架》等重要成果。同时,中英、中法、中德等双边合作也将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等作为重点议题推进。《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GT)和《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的发布,提升国际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的可比性和兼容性。此外,推进了“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将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议题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以提升投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水平,进而推动“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化。

  推进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工作。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修订《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以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在可持续信息披露领域不断深化创新。2024年11月20日,财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2025年4月30日,财政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研究起草并发布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2025年1月17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进一步细化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要点和工作流程。

  三是“十五五”时期绿色金融发展的展望。展望“十五五”时期,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将进入深水区,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速将为绿色金融创造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气候风险加剧也对绿色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此,“十五五”时期绿色金融发展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加快科学有序推进转型金融发展。“十五五”期间,金融支持经济社会转型的要求将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传统行业转型的方面,一方面转型资金需求会持续上涨,另一方面房地产等行业调整也对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应结合经济发展阶段及结构调整需求,科学有序完善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在现有煤电、钢铁等行业标准基础上,因地制宜拓展更多高碳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制定。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股权类转型金融产品,如转型基金等,支持企业研发应用领先的转型技术。持续健全转型金融信息披露机制,防范“假转型”风险,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支持低碳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特别要关注转型过程中的公正性问题,通过利用绿色金融推动经济结构多元化、设立公正转型基金支持受影响群体能力建设等,支持资源型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平稳转型。

  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融合。金融“五篇大文章”间的有机融合是提升金融有效性的关键。绿色金融应与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深度融合。在科技金融方面,可推动转型金融与科技金融的联动,利用激励叠加、产品叠加等方式,加大绿色技术支持力度,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在普惠金融方面,利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支持中小企业、农户等普惠主体绿色发展;在养老金融方面,引导养老金等长期资金配置绿色资产;在数字金融方面,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提升绿色金融效率。可在重点区域设立“五篇大文章”协同创新示范区,探索政策协同、产品联动的新模式。

  深化国际合作与开放水平。尽管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但绿色低碳发展仍是国际共识。后续可继续推动《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扩容,吸引更多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加入,持续推动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的协同;同时,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放宽境外投资者准入,吸引长期资本投资国内绿色项目。利用“一带一路”、南方国家绿色金融合作契机等,推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互惠交流。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发挥我国绿色金融引领国的作用,探索建立发展中国家绿色金融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的样本,推动制定更加公平合理、具有雄心的全球气候治理目标和行动方案。

  持续提升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金融机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随着监管政策的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已进入规范化、标准化新阶段。应在关注国内需求的同时与国际接轨,逐步构建覆盖全价值链的标准化披露体系,提升信息可比性与决策有用性,为金融机构开发相关产品提供基础。随着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要求的提高,金融机构需加强环境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能力。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将环境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加强对企业客户的环境风险评估,综合考虑企业的碳排放水平、环境合规情况、气候变化对其业务的影响等因素,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和风险管理措施,以发挥金融引导转型的作用。(作者:王遥,中宏观察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

编辑:王镜榕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