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复苏曲折艰难,地缘冲突风险叠加,不确定性日益凸显。在这一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合作组织作为覆盖亚欧非三大洲、拥有26个成员国、人口规模约占全球一半、经济总量约占世界四分之一的重要多边机制,其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愈发显著。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合组织历经二十四载砥砺前行,已逐步成长为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完善全球治理的关键平台。中国始终与各成员国同心协力,坚定践行互利共赢理念,走出一条共同繁荣之路,持续为世界经济注入稳定性和增长动力。发展是破解全球性问题的根本出路。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正是回应时代之问、契合成员所需的新型合作理念与实践路径。该理念是中国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提供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引意义。
贸易合作引擎强劲,共筑区域繁荣新高地
经贸合作始终是上海合作组织蓬勃发展最强大的引擎。日益紧密的经贸往来不仅显著增强了成员国间的经济融合,也为区域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贸易规模持续突破,增长动能强劲充沛。近五年来,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贸易额实现连续跨越,先后突破3000亿、4000亿和5000亿美元大关,2024年达到约512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7%,规模已达2018年青岛峰会时的两倍。这一良好增势在2025年得以延续,1至7月,双边货物贸易额达2931.8亿美元,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充分彰显出区域经贸合作的巨大潜力与韧性。贸易体量的迅速扩张,标志着上合组织内部经济联系的紧密度与相互依存度提升至新的高度,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了持续动力。
贸易结构互补互促,供需衔接协同高效。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基于高度互补的经济结构,形成了深度耦合关系。中国主要向成员国出口机电产品、汽车及零配件、服装、化学品等高附加值制成品,2024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2100亿美元,占我对成员国出口总额的63%。同时,中国自成员国大量进口油气、农产品、煤炭、矿砂等关键资源和初级产品,2024年进口原油、天然气、煤炭近900亿美元,进口农产品136.6亿美元。这一“制成品与资源互换”的模式有效契合各方发展需求:中方获得稳定能源资源供应,成员国则获取推进工业化、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所亟需的设备、技术与商品,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
合作机制日臻完善,制度保障坚实有力。快速发展的贸易合作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上合组织已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的经贸合作协调体系。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为顶层设计,明确了区域经贸合作的长期目标、重点领域与具体路径。总理会议、经贸部长会议及各专业工作组构成官方主导机制,银联体、实业家委员会、经济智库联盟等民间机制协同配合,共同促进贸易便利化、投资推进和项目对接,为经贸合作提供了坚实平台与制度支持。
投资合作深化拓展,共绘产业协同新画卷。与贸易合作交相辉映,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投资合作不断迈向纵深,合作领域持续拓宽、水平持续提升,为区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与现代化升级提供了强大支撑。
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合作领域持续拓展。截至2024年底,中国对上合组织成员国、观察员国及对话伙伴的各类投资存量超过1400亿美元,承包工程累计新签合同额突破1万亿美元。截至2025年7月,中国对其他成员国的各类投资存量逾840亿美元。合作领域从油气、矿产、加工制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逐步拓展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这一转变顺应全球科技与产业变革趋势,标志着上合组织投资合作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战略对接有序推进,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中方积极推动多层次、宽领域的战略沟通与政策协调,为投资合作营造良好环境。今年4月,中方成功举办上合组织成员国投资促进工作组第九次会议和中国——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产业合作大会,聚焦基础设施、新能源、绿色矿产等重点领域,促进信息共享与项目对接。此外,中方还推动与成员国签署超过20项重点领域合作文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6月,中方与中亚五国签署绿色矿产投资合作文件,并推动在本届峰会期间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部门间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领域投资合作的声明》,充分彰显了成员国深化可持续投资合作的共同意愿。
园区建设成效显著,集聚效应加速释放。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中泰新丝路塔吉克斯坦农业纺织产业园、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等一批园区相继建成并高效运营。其中,中白工业园作为中国对外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合作园区,已形成机械制造、电子、物流、医疗和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工业生产增长率超过40%,出口额快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底入园企业将超过140家。这些园区有效促进了区域产业链整合和本地化发展,成为推动东道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保障体系日益健全。为促进双向投资,中方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与政策支持。商务部完善了“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所有成员国投资合作指南全覆盖,助力企业精准把握东道国市场与政策环境。同时,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陆续出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对外投资合作指引,引导企业有序、高效开展合作。此外,中国与所有成员国均签署投资保护协定,并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签署升级版投资协定,与白俄罗斯签署服务贸易和投资协定,显著提升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保护水平。
互联互通成效显著,共织立体联通新网络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石。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共同推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一个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立体化网络正加速形成,深刻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格局。
能源通道安全稳定,资源纽带持续巩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油气管道等战略性项目持续平稳运营,成为跨越国界的“能源动脉”,将成员国的资源优势与中国的市场需求紧密连接,既保障了中国能源安全,也为资源国带来稳定出口收入和就业机会,成为成员国战略互信与务实合作的标杆。
交通走廊纵横贯通,物理屏障逐步消弭。针对中亚地区内陆型经济的特点,一系列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中俄同江铁路桥、黑河公路桥建成通车,被誉为“世纪工程”的中吉乌铁路正式启动建设,极大提升了跨境运输效率。特别是中欧班列作为联通亚欧的钢铁纽带,途经多数上合组织成员国,截至2025年6月累计开行超过11万列,2024年经上合组织成员国开行约1.9万列,为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关键作用。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货运量稳步增长,与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有效衔接,初步构建起通达欧洲、东南亚的多向物流网络,为成员国开辟了便捷出海通道和贸易新路径。
新增长领域蓬勃兴起,共育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面对全球绿色与数字转型浪潮,上合组织成员国敏锐把握时代机遇,将数字经济与绿色发展作为培育新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合作成果正不断从愿景转化为现实。
数字基建加快推进,规则标准协同共认。成员国积极推动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5G网络覆盖吉尔吉斯斯坦主要城市,中塔数字医疗平台实现远程会诊全覆盖,成为“数字丝绸之路”在上合地区的生动实践。各方还在数字技术、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挖掘数字经济巨大潜力。
绿色项目落地生根,低碳转型协同共进。绿色发展领域合作亮点纷呈。中方参与投资、建设的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风电场、巴基斯坦苏吉纳里水电站等一批标志性绿色工程,不仅助力东道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电力供应,也输出了先进绿色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推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市场潜力巨大可观,发展前景广阔可期。上合组织区域人口规模庞大、经济总量可观,多数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互联互通空间广阔。各国经济结构高度互补,已互为重要贸易投资伙伴。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蒙古等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种天然互补性与紧密依存关系,为深化未来经贸投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加之日益完善的互联互通网络和丰富的多边合作经验,上合组织发展共同体建设迎来历史性机遇,必将为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出更大贡献。
展望未来,携手构建互利共赢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既是各成员国的共同愿景,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由之路。各方应继续弘扬“上海精神”,持续深化经贸投资、互联互通及新领域合作,不断强化机制建设,将上合组织打造成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的典范,共同开创亚欧非大陆发展繁荣的美好明天。(作者:敦志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观察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