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是连接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键群体,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但当前,我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一定短板,包括农业人才数量存在缺口、农业人才结构有待优化、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如何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时代课题,关键在于培育高素质的新农人才队伍。本文从个体、群体与系统三个层面探讨新农人的角色定位与能力重塑、新农科技人才的金字塔结构,以及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并进一步提出构建政策协同、平台搭建与观念重塑的三重支撑体系,以期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思路与参考。
新农人的角色定位和能力重塑。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的转变,体现了农业主体在身份、技能与视野上的深刻跃升。一是身份跨越。新农人不再是土地的传统耕作者,而是数字技术的应用者与农业生态的经营者。他们掌握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工具,思考的不仅是“如何种地”,更关注“如何高效、智慧地经营农业”,实现从“劳动型”向“智造型”的身份转变。二是技能升级。新农人的成长依赖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应具备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能力。其手中的工具从锄头升级为无人机、传感器等;所需的技能从“看天施肥”,变为解读数据模型、操作智能装备、进行品牌策划。三是视野拓展。新农人需具备全产业链思维,从生产环节向加工、流通、营销等环节延伸,通过互联网与全球市场连接,将农业纳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推动我国农业由价值链低端迈向中高端。
新农科技人才的金字塔结构。健全的新农科技人才金字塔,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该结构由塔尖、塔身与塔基三层构成,各有分工与功能。首先,塔尖是科研创新人才。科研创新人才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创新,包括生物技术专家、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等,他们聚焦农业科技前沿,致力于研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核心技术。其次,塔身是产业骨干人才。产业骨干人才承担技术转化与产业示范功能,包括智慧农业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深入产业一线,成为技术应用的“翻译官”和“执行官”。最后,塔基是田野技术专家。田野技术专家需长期扎根农村,解决农业具体生产问题,保障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他们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传统农技专家和乡土人才,是农业技术落地的“稳定器”。
新农人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新农人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体现为决策模式、生产效率与价值创造的三维协同作用。一是赋能决策模式,从经验依赖到数据驱动。新农人通过构建农业物联网、部署传感器网络、搭建大数据平台等,实现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感知与精准刻画,推动农业决策从依靠个人经验的模糊判断,转向基于数据模型的科学研判,显著提升决策的准确性与前瞻性。二是赋能生产效率,从规模红利到精度红利。在新农人的推动下,精准灌溉、变量施肥、智能施药等技术广泛应用,实现对水、肥、药等生产要素的精细化管控。这种以“精度”为核心的生产方式,在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同时,能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形成超越传统规模扩张的新型效率红利。三是赋能价值创造,从初级产品到品牌商品。新农人通过引入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品牌营销模式,拓展电商直播渠道,深度参与农业产业链的重构,推动农产品从初级的原料输出,转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品牌商品输出,能实现农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根本性提升。
构建政策协同、平台搭建与观念重塑的三重支撑体系。新农人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依赖个体能力的提升与结构优化,更需要系统性支撑环境的完善。唯有构建政策协同、平台搭建与观念重塑的三重支撑体系,才能形成促进新农人成长、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认同共振的良性机制。一是强化政策协同,提升制度供给效能。政策协同是新农人赋能农业的制度前提。应打破部门分割与政策碎片化,推动农业、科技、教育等领域形成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政策体系。一方面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政策合力,高校优化课程体系,科技部门提供专项基金,构建从人才培养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提升政策执行效能,吸引社会资本与人才进入农业领域,为新农人成长提供稳定预期与持续动力。二是搭建融合平台,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平台搭建是实现科技要素高效流动与应用的关键抓手。应构建线上线下融通的科技服务与产学研平台,形成“数据赋能—知识转化—实践检验”的动态循环。一方面通过线上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多方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利用线下平台设立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以“专家驻点”等形式直传技术。同时搭建产学研平台,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生产运用和转化率。三是推动观念重塑,营造崇尚创新氛围。观念重塑是新农人赋能效应持续释放的文化基础。应通过政策宣传、媒体传播、教育引导等多元渠道,重塑社会对农业的认知结构。一方面应大力弘扬“科技兴农、人才强农”理念,展示现代农业的技术含量与发展前景,提升农业职业吸引力;另一方面应通过树立新农人典型、举办农业创新大赛等形式,增强社会对新农人的尊重与认可。
从耕耘到引领,新农人正在成为驱动乡村变革的核心力量。新农人以科技与创新重塑传统农业,为乡村注入活力,让农业更有奔头,农村更加美丽,农民更加富裕。全社会应当完善多维支撑体系,共同为新农人构筑良好成长生态,促使新农人更好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作者:刘建徽系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研究员、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时艺琴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追加重大项目《科技、人才与产业融合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批准号:2024ZDZJ43)》的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