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17日电 聚焦“锚定首要任务 汇聚信心力量——解码‘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道”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三场在线研讨会于17日下午圆满召开。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许正中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许正中发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收官之年交出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答卷。其特殊贡献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的跃升,更在于以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民生改善和安全保障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为全球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
第一,理论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引领力。理论的突破性创新,是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新特质。首先,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布局未来产业,也要不断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不仅是简单的产业分类如一二三产业,更是聚焦于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纵向”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指向“新”,也涵盖对传统产业的赋能改造,其核心在于数字化转型。我们看到,许多地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灯塔工厂”建设、无人工厂和机器人的突破性进展。第二个重大理论突破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立足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我们设定了全新的发展目标、台阶和使命,超越了以往对现代化的传统理解(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深刻融入了对数字技术、精细管理、新兴产业的拥抱。第三,在纵向维度上,面对人类共同挑战,提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伟构想。回溯历次五年规划,“十四五”时期以如此重大的理论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这是我们与前几个五年规划的一个显著区别。
第二,新发展理念支撑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新常态。“十四五”期间取得的辉煌成就关键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了好局、起了好步。近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十四五”规划标志着这一重大转型:过去我们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着力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在追求“好”的过程中,中国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引领作用。从陆、海、空、深地到深空(航天)领域,我们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略举几例:在航海领域,我们同时摘取了造船业“三颗明珠”。第一,我们完全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建造了航空母舰,福建舰的建造是这一成就的里程碑。第二,我们成功建造了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为全球第五个具备此项能力的国家。第三,我们在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建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这是造船业最具分量的三项桂冠。
在航天领域,目前运行的空间站由我国独立建造运营。在深地探测方面,深地、深海战略取得重大突破。以深地为例,我们成功实施了万米级超深钻井工程,其技术难度堪称“钻探地下珠穆朗玛峰”。该井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石化不仅成功开采出石油,其发现还为石油形成理论进行了创新。这些成就充分证明,我们在多个领域都具备了引领能力。
第三,新发展格局重塑全球竞争新优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最核心的战略导向和贯穿始终的主线,“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本身就是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最直接、最关键的贡献。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体现了中国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战略主动。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在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联动发展。
对内,我们着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例如,江西省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促进了自身GDP的持续增长。统一大市场建设支撑了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有效协同落地。正如有专家提到的,从过去的“长江大开发”到如今的“长江大保护”,强调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首次将生态保护置于如此突出的地位,推动长江整体水质显著提升至Ⅱ类标准,告别了“劣Ⅴ类”时代。我实地走访了若干关键节点,特别是在白居易笔下“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江西九江段(古称浔阳江),其长江断面水质已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这是避免内部无序竞争(“内卷”)、建设统一市场带来的积极成果。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明确要求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释放国家层面“反内卷”政策新信号。
对外,面对“脱钩断链”、单边加征关税等挑战,中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稳定器作用,有效缓解了冲击波,为世界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大家所提到的,我们的电子商务不仅没有受阻,反而展现出更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不仅体现在消费端(如时尚女装、文创产品的热销),更深刻带动了生产体系的变革。我参观过新型生产线,其“单件快反”(小单快反)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服装生产流程——从“一朵棉花、一支纱线到一匹布、再到一件衬衫”的漫长链条,如今在一台高度集成的设备上可以实现从采样、打样到成品交付的全部工序。这说明,不能简单地将数字革命这种新生产模式仅视为流通环节的创新,它对生产方式本身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颠覆性变革,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中国在发展路径选择上,秉持开放合作理念,与其他国家形成了竞争与合作并存、多方共赢的局面。“十四五”期间,我们与法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在第三方市场合作取得进展,一批三方或多方市场合作项目成功落地,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形成了较强的示范带动效应。
第四,中国成为世界发展的主心骨、压舱石和主引擎。“十四五”期间,中国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并与之前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指引全球合作的四大公共产品。这些倡议不仅为中国,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世界提供了稳定的发展预期和切实收益,堪称当前世界局势中最稳定的航船。
再以应对全球经济湍流为例:当美国单方面挑起关税争端,将全球经济拖入不确定性深渊时,中国审时度势,没有跟随对抗,而是主动布局长远战略,特别是在基础设施领域。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正迎来关键期。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爆发式发展,对算力和基础设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基础设施对国际贸易和全球GDP的影响力,远超关税壁垒(研究表明其影响约为关税的2-3倍)。因此,中国选择不纠缠于贸易战、关税战,而是潜心构建全球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网络。这不仅夯实了中国自身稳定发展的根基,也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强大动力,由此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信任。
2025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5.3%。从历史角度看,“十四五”期间的这个增速不算最高,但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仍处于较高水平,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刻认识。此外,我们的建设速度令人瞩目。近期赴西部出差,无论是兰州还是乌鲁木齐,其投入运营的新机场均为“十四五”期间的建设成果。这不仅是数字基础设施加速铺就的缩影,也反映出传统基础设施升级步伐的加快。可以说,我们既有数字经济等新的驱动轮,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等传统引擎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国家设立中非发展基金、成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等举措,为引领人类共同发展,特别是助力欠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五,统筹发展与安全开创发展新模式。统筹发展和安全,成为“十四五”时期我们引领发展的新模式、新常态。当前,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人类伦理、道德规范的创新均处于关键时期。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列专章作出战略部署。
中国的稳定是世界稳定的关键基石,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中华文明蕴含的“天下观”“大同观”,日益成为凝聚全球发展共识的主心骨。“十四五”期间,中国在引领、带动、推动国际发展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重大贡献。
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引领新国际规则的制定;分享中国发展经验,特别是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例如通过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非洲等地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探索实践,尤其在新兴领域(如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人工智能“新三大件”),我们致力于激发全球共同发展的动能,推动整个世界向前迈进。
总之,理论创新、新发展理念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构建、发挥全球发展主心骨作用、统筹发展与安全这五个方面,共同支撑中国在“十四五”期间成功“站排头”,站在了世界发展的前列,有效引领、引带、引动了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四五”规划取得的巨大成功,也为“十五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和重大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树立了良好榜样。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