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中宏论坛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中宏论坛 >
  • 正文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5-07-18 12:01:50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北京7月17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吕淋淋 宁晋环) 聚焦“锚定首要任务 汇聚信心力量——解码‘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道”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三场在线研讨会于17日下午圆满召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创新部部长李锋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李锋.jpg

  以下是李锋发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开启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引领了高质量发展,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技管理体系显著优化,统筹谋划能力不断增强。党中央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努力形成科技创新的“全国一盘棋”,有效解决此前科技政策分散化和碎片化的问题。2022年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提出,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要构建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强化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大合力。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体制改革。同时,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强化战略规划、体制改革、资源统筹、综合协调、政策法规、督促检查等宏观管理职责。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完善,政策工具从财税支持为主逐步转向更多依靠体制机制创新、普惠性政策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高,科技创新累积效应逐步显现。2000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仅为896亿元,2024年增长至3.6万亿元,是2000年的40倍之多,比“十三五”末(2020年2.4万亿元)增长约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据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长分别为14.6%、10.1%、8.4%、8.3%,均高于“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全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经费与GDP之比)从2010年的1.76%提高到2024年的2.68%,比2020年提高0.3个百分点,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相当于美国和日本的80%左右,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基础研究投入增长更快,占比延续上升势头,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2497亿元,同比增长10.5%,占研发经费比重上升到6.91%。同时,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球创新链地位进一步提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在很多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比如,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嫦娥六号”实现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无人采样,“祝融号”火星车首次登陆火星,“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在重大原创成果方面,中国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等研究世界领先,中微子振荡、干细胞、利用体细胞克隆猕猴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同时,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事实证明,“脱钩断链”、打压遏制只会增强我们自立自强的决心和能力。我国的科技创新在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培养高水平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链中的地位、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创造了条件。2024年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越来越多的产品装上了“中国芯”;核电、高铁、船舶与海洋工程等装备取得新突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4年的第11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我国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截至2023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99.1万件,其中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有效量为401.5万件,同比增长22.4%,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66.5万件,占41.5%。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显著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坚实步伐。战略性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24年底已经布局建设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建和运行的大科学装置超过60个,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散裂中子源等一批设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面向集成电路、生物育种、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围绕解决实验室技术熟化、工程化和成果转化建设了一批国家工程中心。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正在加快构建,截至2025年4月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国家实验室达到10个。加快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初步形成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安徽合肥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集成加速推进,“硬核产品”层出不穷。过去几年,我国有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有了赋能千行百业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有了能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的机器人,创新“势能”向经济“动能”持续转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都在加快落地和实现。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提高2.6个百分点。又比如,2024年我国累计在研创新药达到4000余款,约占全球30%。

  科技创新生态显著完善,产学研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专业化众创空间和创新平台,形成从产品创意到产品生产全过程服务的生态体系,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创新合作的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近40%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研发项目中以开发全新产品或者改进产品功能质量为目标的项目超过80%。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同时,在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全面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院校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从科研人员总量和质量看,我国从2012年的325万人年到2024年超过600万人年,规模多年保持世界第一。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这些人才储备为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成为创新活动的源头活水。从科研人员包括科学家发表的论文规模、数量和质量看,前千分之一的中国科学家发表的热点文章数在全球占比突破40%,高被引文章数超过1/4。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2年的9.9年增至2023年的1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截至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

  总体来看,科技创新充分发挥了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深刻改变了生产方式,重塑了产业结构,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能。

编辑:王镜榕
审核:吴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