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7月17日电 聚焦“锚定首要任务 汇聚信心力量——解码‘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道”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三场在线研讨会于17日下午圆满召开。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王伟发言:
今天我将从人、城、产协同焕新的视角,与大家分享“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人、城、产三者的协同发展。从“十四五”时期建设成就来看,我以为,人是发展的核心,城市是发展的空间载体,产业是发展的引擎,三者并非孤立存在的发展单元,而是通过多层次协同形式、制度化联动机制,三者相互促进、协同焕新,形成了“以人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人”的正向循环,释放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能量,共同推动了“十四五”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一、协同形式:三维联动的具象化实践
人、城、产的协同在“十四五”期间呈现出多样化的具象形式,既包括基础设施的“硬连接”,也涵盖要素流动的“软联通”,更体现为功能场景的“深融合”。
(一)基础设施网络支撑的空间协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6轴7廊8通道”建成率超90%,高铁新增投运里程超1万公里,形成了“早出晚归”的跨城通勤圈。这种“硬联通”直接推动了人口流动与产业布局的协同——长三角地区实现“上午在上海研发、下午在苏州生产、晚上在杭州生活”的跨城协作,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规模占全国3/5以上,正是依托交通网络实现了人才、技术、资本的高频流动。同时,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村村通硬化路”推动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动,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4000亿元,让城乡居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动态协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域壁垒,推动数据、劳动力等要素跨区域流动。电力市场改革实现南网5省区“统一交易、同台竞价”,2024年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63%,让新能源基地的绿色电力直供东部制造业,既保障产业用能需求,又推动城市绿色转型。
(三)功能场景融合的生态协同。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民生需求深度绑定。粤港澳大湾区在横琴、河套等区域推行“职住平衡”规划,2.7万澳门居民在横琴就业生活,440家科技企业与200个科研项目集聚,形成“工作—生活—创新”生态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双一流”高校扩容等民生工程,既提升了城市公共服务品质,又吸引了高端人才定居,为当地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智力支撑——中西部地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覆盖后,相关省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速达15%,印证了“优质民生引人才、人才促产业”的协同效应。
二、协同机制:制度创新的底层保障
人、城、产的协同效能持续深化,关键在于构建了一套“目标协同—利益协调—动态调整”的制度化机制,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结合,确保三者同频共振。
(一)规划衔接机制:锚定共同发展目标。“十四五”规划将7项民生指标纳入20项主要指标(占比超1/3),并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规划联动。例如长三角一体化规划既明确“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的产业目标,也设定“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90%”的民生目标,还配套“高铁网络密度提升20%”的城市建设目标,通过“一张蓝图”实现人、城、产目标的有机统一。102项重大工程中,川藏铁路、平陆运河等基建项目与沿线产业布局、人口安置规划同步编制,避免“建城无人、产城脱节”。
(二)利益共享机制:平衡多元主体诉求。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让协同收益合理分配。“西电东送”工程既保障东部用电需求(输电能力超3亿千瓦),又为西部带来收益——西藏、新疆等新能源基地所在省份,相关产业税收年均增长12%,用于改善当地教育、医疗设施。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后,杭州经绍兴至台州等高铁由民资控股,既提升了城市交通效率,又让民间资本分享发展红利,同时为沿线创造30万个就业岗位,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方共赢。
(三)动态反馈机制:及时适配发展变化。建立“数据监测—问题预警—政策调整”的闭环机制。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实时监测跨省交易数据,当西部新能源发电占比%时,自动启动电价调节机制,保障消纳与收益平衡。针对“一老一小”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托育机构建设标准,5年托位数增长125%,同时引导康养产业布局,2024年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64.6%,实现民生需求与产业发展的精准对接。
三、协同效果:乘数效应的全面显现
人、城、产的协同共振,产生了远超单一领域发展的乘数效应,体现在经济活力、民生改善、区域协调等多个维度。
(一)经济效率的跃升:从“1+1+1”到“>3”。2024年GDP总量预计达140万亿元,增量超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背后是要素协同的效率提升。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因“研发在上海、制造在苏浙皖”的协同模式,全产业链成本降低15%,产值占全国3/5;粤港澳大湾区因资金、人才跨境流动便利,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4%,比“十三五”末提高2.6个百分点。新质生产力与城市功能结合,让C919商业飞行、福建舰下水等“大国重器”快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相关产业链就业超500万人。
(二)民生福祉的提质:从“基础保障”到“品质生活”。协同发展让民生改善更有质感。交通网络完善使生鲜产品“当天到、次日达”,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中鲜活农产品占比提升至6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增长5倍),配套1281.8万台充电桩,让绿色出行成为常态。就业与产业协同更精准,高技术制造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0.8个百分点的城镇新增就业,2024年服务业就业占比达48.8%,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收入比持续缩小。
(三)区域发展的均衡:从“差距凸显”到“优势互补”。东中西部通过协同机制破解发展不平衡。东部产业技术与西部资源结合,让戈壁荒滩变成光伏基地,带动西北地区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120%;中部地区依托“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60%以上高铁主通道途经此地,培育出1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4年中部省份GDP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黄河流域通过协同治理,干流全线达二类水质,既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又带动生态旅游产业增长30%,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统一。
从“十四五”时期实践看,人、城、产的协同不是抽象概念,而是通过交通网络“连起来”、市场机制“转起来”、民生工程“融起来”,形成了能量持续释放的良性循环。这种协同模式证明:唯有将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城市为空间载体,以产业为动力支撑,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