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9月2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宁晋环) 围绕“聚势赋能‘人工智能+’ 澎湃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解码《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治理逻辑”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五场在线研讨会于2日下午召开。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研究员张影强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以下是张影强发言: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加速迈入智能时代。智能时代是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我今天的发言,将围绕智能社会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思路做些分享。
一、智能社会的五大发展机遇
一是产业智能化加速,智能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2025年,人工智能已从概念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通用智能曙光初现,大模型、多模态技术爆发式发展,为生命科学、医疗健康、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革。从产业规模来看,全球AI产业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
二是AI带来技术与模式创新,智能原生新业态将加速涌现。AI作为新型生产力,催生了如AI训练师、虚拟内容策展人、伦理审查师等新兴职业。国外以特斯拉、SpaceX、Rivian、OpenAI、Snowflake、Palantir等为代表数字原生企业,不仅成为全球的产业引领者,而且持续构建产品创新的新模式。这种变革堪比工业革命的蒸汽机,彻底重构了生产、生活与服务逻辑。此外,AI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还催生出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金融等新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是AI推动知识获取成本快速下降,使得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AI被定义为一场“认知革命”,其规模和影响可与工业革命相媲美,甚至有望超越。AI大幅降低了知识获取成本,使远程医疗、教育、法律咨询等专业服务趋于普惠。传统按小时计费的高端服务(如法律咨询)正转向年费制,成本降至过去的1/10甚至1/100。AI将为教育公平和医疗普惠提供可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55亿人,占网民整体的32%。我国农村地区在线教育使用率达24%,用户规模达7517万人,偏远地区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渠道得到极大拓宽。同时,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远程诊断、智能分诊等,也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更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四是智能软硬件加速智算需求上升,AI基础设施投资将出现井喷。AI正在重构全球供应链,制造业的“第三次革命”将由算力驱动。算力作为智能经济的“新石油”,其重要性日益凸显。(IDC)发布《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该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算力需求的激增,带动了AI基础设施投资的快速增长,数据中心、智能芯片、云计算平台等领域投资热度持续攀升。
五是人机协同将成为常态,超级个体与扁平组织加速生产关系重构。《意见》明确提出,智能社会明显的特质之一就是人机协同。在汽车制造领域,人形机器人已承担起搬运、质检等重复性任务,使工人从繁琐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向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岗位。AI代理(Agent)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超级个体”,自由职业者可借助智能工具实现跨领域协作。例如,AI辅助的设计师可在24小时内生成千种设计方案,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0倍以上;销售人员利用AI代理管理数百名客户,自身角色转变为修正和指导AI,实现管理的规模效应。同时,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显著,德国博世集团通过物联网+AI优化生产流程,管理层级减少20%,决策效率提升35%,企业运营更加灵活高效。
二、智能社会面临的五大风险与挑战
一是就业市场受冲击,结构性失业风险显现。机器替代人力的加速将导致技能断层,对就业市场造成严重冲击。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就业报告,未来全球大概有3.75亿人口将面临重新就业,以美国为例,亚马逊AI仓储系统的广泛应用,使仓库工人数量减少15%,但新增的AI运维工程师岗位仅能满足30%失业工人的再就业需求,大量工人面临失业困境。
二是制度建设滞后,社会治理失序风险加剧。智能技术迭代速度远超伦理规则与制度建设进程,形成“技术快跑、制度慢走”的局面。根据MIT技术评论数据,AI模型的性能平均每16个月翻一番,而典型立法周期需要3-5年。以生成式AI为例,从GPT-3到GPT-4的技术突破仅用两年时间,而针对深度伪造、算法歧视、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的伦理规范与制度体系仍处于探索阶段,难以有效应对技术应用带来的新挑战。
三是阶层分化加剧,中产失落风险凸显。技术红利分配不均,正加剧社会阶层分化,中产阶级面临“失落”风险。麦肯锡研究显示,全球前1%的AI从业者收入是普通劳动者的120倍,收入差距远超传统行业。生成式人工智能大量应用到教育、医疗、音乐等服务行业,大大降低了专业知识的付费成本,也使得以此为收入的中产阶级收入大幅下降。
四是人类思考力受影响,理性认知退化风险上升。AI的过度使用正削弱人类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导致理性发展面临失速风险。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在持续使用ChatGPT超过6个月的实验组中,受试者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下降29%,而自信度却提升41%。韩国教育开发院的监测数据显示,每天接收超过200条AI生成信息的中学生,其信息筛选速度提升3倍,但深度理解能力下降58%。
五是伦理体系受冲击,社会规范失衡风险凸显。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认为AI可能对人类构成比气候变化“更紧迫”的威胁。事实上,AI生成的虚假选举内容,如深度伪造的政治人物视频、虚假政策解读等,挑战社会诚信体系,扰乱公共舆论。在医疗、司法等敏感领域,AI应用可能引发隐私泄露和算法歧视。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