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中宏论坛
  • 中宏网首页 >
  • 中宏研究 >
  • 中宏论坛 >
  • 正文

为机器立心,促产业通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智能新纪元

2025-09-03 10:09:38 中宏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中宏网北京9月2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宁晋环) 围绕“聚势赋能‘人工智能+’ 澎湃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解码《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治理逻辑”主题,中宏论坛第六十五场在线研讨会于2日下午召开。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市妇联副主席(兼)董乐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中宏论坛第五十六场研讨4.jpg

  以下是董乐发言:

  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无疑是一份引领我国迈向智能时代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宏伟蓝图,旨在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回顾历程: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演进。过去十年,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并非简单的技术更新,而是一场从连接赋能到认知赋能的根本性变革。“互联网+”通过优化信息流动与商业渠道,催生了电子商务、共享经济等新业态,重构了传统营销渠道和服务模式。而“人工智能+”则通过将AI技术深度嵌入产业发展的全场景、全流程,致力于实现生产效率和商业模式的系统性升级。两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共存互补、协同演进,“互联网+”构建了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人工智能+”则推动产业进一步智能化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直面挑战:“人工智能+”行动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起步阶段。尽管前景广阔,但《意见》也精准地指出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人工智能作用认识不一致、供需对接不畅、应用落地存在“最后一公里”障碍等等。具体而言,我认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现有模型适配性差,应用场景有限。现有AI多为垂直领域应用,缺乏通用性和自主认知能力,许多基础模型仍存在“幻觉”、可解释性差等问题。需突破具身智能、价值对齐与跨场景泛化等核心瓶颈,构建能理解物理世界、具备常识与因果推理能力的AGI基座,避免“碎片化应用”和“数据依赖”。

  其次是数据壁垒与人才缺口的制约。高质量数据集和可信数据空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但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不一,“数据孤岛”现象突出。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人才、产业人才、创业人才均存在巨大缺口,高校课程滞后产业迭代,培养与需求严重脱节。

  此外,人工智能应用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包括模型安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以及应用过程中的伦理挑战等,这要求我们必须构建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治理体系。

  展望未来:以“人工智能+”为引领,携手共创智能新时代。未来“人工智能+”将深刻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意见》为我们设定了清晰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将与6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将超过70%;到2035年,我国将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这意味着AI将如水、电、网络一样,成为无处不在的基础设施,推动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创造更加公平、高效、有温度的服务体验。

  要实现以上目标,我们要坚持原创引领,致力于为机器“立心”,发展具备感知、认知、推理、决策、执行闭环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体,使AI从“统计关联”走向“因果理解”;助力人工智能从“感知”走向“认知”,从数据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规划,从单一模态转向多模态融合。同时坚持认知智能与具身智能协同探索,打造具身智能体框架“通智大脑”,为具身机器人本体赋予类人级别的物理智能,使其在真实产业场景中实现可解释、自适应、目标导向的智能物理交互。扎实推进前沿技术与产业场景的双向赋能,打造面向工业、农业、服务业等行业具体需求的个性化、可成长的智能体,真正解决人工智能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加速培育人工智能顶尖技术人才的同时,更要关注产业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兼具战略视野、行业理解力与创新能力的“超级个体”。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创新培养模式,构建新评价体系,强化通识教育与终身学习,落实产教融合、跨学科培养和国际合作,让人才培养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

  同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带来的幻觉、偏见与安全风险问题,建立多维度治理体系。技术上研发可解释AI架构和鲁棒性算法;数据上构建高质量数据集与可信数据空间;治理上推进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制度与标准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伦理指南。我们要坚持技术发展与治理规范同步,激励和约束并重,构建“技术—场景—生态—治理”闭环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可靠、可控。

  面向数智未来,《意见》的出台为我们吹响了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的号角。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战略引导,优化政策环境;企业要勇于创新探索,加快技术落地;科研机构要攻坚前沿理论,突破关键技术;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未来人才。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将继续致力于通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与产业实践的深入探索,为构建自然人、数字人、智能机器人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AI的智慧和力量。

编辑:王镜榕
审核:蔡旭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

    为您推荐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相关推荐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