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认真贯彻落实“全力以赴拼经济”这一中心任务,强化经济运行调度体制机制,建立“能感知、会预警、快响应”的监测网络,有效提升了全市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一、构建“1+3+N”制度框架,从“单点观测”向“全景扫描”转变
充分学习借鉴北京市怀柔区、湖北省黄石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等地先进经验,市政府制定印发《通辽市经济指标监测和运行调度工作机制(试行)》1个总体机制,设立《综合经济指标监测表》《企业经营情况表》《企业问诊情况表》3张调度清单,30个市直责任部门和9个旗县市区分别配套建立N个专项工作机制,将涉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核算的经济指标细化为39项指标、增添15项特色指标,实现经济运行4大板块54项指标“一表统览”,初步构建起GDP、规上工业、服务业等指标预测模型,保障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二、建立“三横三纵”组织架构,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转变
牢固树立“管行业就要管统计、管统计就要管数据质量”的理念,横向建立市政府领导小组、市级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办公室和工业、服务业、项目建设等工作专班,全市40余名业务骨干协同攻坚,做好“分内事”,纵向建立“市——旗县——企业”三级数据直报通道,各部门强化协同联作和信息共享机制,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形成全市经济运行调度监测的合力。市政府超前谋划、精细部署,将全年经济目标分解到四个季度,改变以往只在统计数据发布后做“事后”分析研判,提前研究和明确下个季度目标任务和攻坚举措,抓好“日调度、月会商、季分析”,有效解决了以往行业零散、时滞效应、经验判断等问题,累计发布10期《经济运行动态清样》和《发展改革动态》,精准推介一批典型经验做法,得到各方一致好评。
三、创新“四色预警”监测体系,从“被动应对”向“超前干预”转变
围绕经济运行风险敏感程度、风险紧急程度、风险危害程度、风险化解程度、风险可控程度等情况,设定蓝色(低风险)、黄色(一般风险)、橙色(较大风险)、红色(重大风险)风险等级,围绕经济指标增减评定“正常推进、进度滞后、风险突出、严重偏离”四类趋势变化程度,及时预警经济指标趋势变化程度和企业运行中产量下降、订单不足、价格降低、营收下滑、升规延期等经济运行风险点,不定期发布《经济运行问题预警清单》,对预警问题实施“三办机制”,常规问题部门直办(3个工作日内响应)、复杂问题专班专办(提级至分管市领导)、重大风险提级督办(纳入市政府常务会议题)。截至3月底,已经排查出40条风险问题,闭环解决30条风险问题,剩余10条风险问题均按进度节点有序推进,整体风险化解率达75%,经济运行监测的精准性和风险问题处置的时效性得到显著提升。
四、推行“双闭环”处置机制,从“周期管理”向“实时响应”转变
改变以往只关注行业发展趋势而忽视企业发展的状况,通过《企业经营情况表》和《企业问诊情况表》两张清单,依法依规掌握全市350家规上企业的产品产量、营收、工资等企业运行情况,建立“监测预警-会商研判-任务派发-跟踪督办”全链条问题处置闭环,形成“政策实施-效果反馈-动态调整”政策优化闭环,及时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年初以来,各部门走访调研10余次,客观真实了解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情况,捕捉企业在生产经营、宏观感受、生产要素、政策诉求等多方面的变化,“一企一策”精准服务企业行稳致远。实施惠企政策精准快享工程,完善惠企政策清单,通过惠企平台精准匹配、自动推送,由“企业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企业”。创新信用融资服务,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全市累计走访22.8万户,累计获得贷款1.03万户,贷款金额80.38亿元。
下一步,通辽市将继续在抓实经济调度服务上下功夫,健全完善经济运行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动态监测、调查研究、会商分析和政策预研,强化部门联动与涉企服务保障,全力以赴拼经济,为自治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