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4月13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4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
“这是中央首次召开‘中央周边工作会议’。2013年10月,我国曾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对周边外交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研究员孙祁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十多年来,周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今,中国已同周边17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在中南半岛和中亚地区形成命运共同体“两大集群”。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对话正在重写现代国际关系准则。当共建“一带一路”的驼铃穿越千年时空再度响起,它承载的已不仅是商旅的货物,更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在吉尔吉斯斯坦的达特卡-克明输变电工程点亮万家灯火时,在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创造数万就业岗位时,这些具体而微的发展叙事,正悄然解构着西方主导的“中心-边缘”世界体系。中国与17个周边国家达成的命运共同体共识,犹如散落在亚洲大陆的文明火种,既保留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基因,又在共同发展的熔炉中淬炼出新的价值共识。这种以发展权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在消解近代以来“国强必霸”的历史宿命论。
亚洲安全模式的创新实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东方方案。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的“和平使命”联合军演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的执法安全合作,共同编织起立体化的区域安全网络。这种安危与共的安全观,既非冷战式的军事同盟,也非霸权式的安全胁迫,而是建立在对话协商基础上的共同安全生态。当某些国家仍在热衷组建排他性“小圈子”时,我国与9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双多边合作机制,正以“清泉石上流”的东方智慧化解地区矛盾。从阿富汗邻国外长会的危机应对,到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持续推进,亚洲国家正在探索一条不同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和平共处之路。
大小国家平等共生的外交革命重塑着国际政治伦理。面对老挝的脱贫需求,中国量身定制“中老铁路+农业合作”套餐;应对马尔代夫的海平面上升危机,双方共建气候适应型岛屿。这些实践背后,是“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的自觉担当,更是对“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彻底扬弃。当中国外交官在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项目谈判中主动调整股权结构,当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充分考虑发展差异,这些细节彰显着义利兼顾的外交哲学。这种将“亲诚惠容”理念转化为制度性安排的外交创新,正在构建起新型南南合作的理论框架。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某些域外势力试图通过“印太战略”制造地区分裂,个别国家在“选边站队”压力下出现政策摇摆,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缺口仍在制约合作深度。但反观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表明,新时代周边外交通过制度创新、范式转换和价值重构,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境界。这种以发展权为核心、以平等互利为准则、以共同安全为保障的合作模式,不仅有力维护了我国周边战略安全环境,更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